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3九上·禅城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取舍有道

    周振国

    ①谚语说:“日月有常,星辰有行,四时从经。”这句话的意思是:日月依序交替,星辰循轨运行,四季变化有常。天地万物皆有道,世事有道,取舍有道。

    ②取舍之道,道义为先。讲取舍,首先绕不开利益和道义之间的纠葛。人都有逐利性,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但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中华文化主张“道义为先”。孔子讲“见利思义”,还说:“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即符合道义的好处,但取无妨。孟子提出“舍生取义”,墨子以为“万事莫贵于义”,就是说道义高于一切,为了道义,甚至可以拋却生命。自古至今,无数志士仁人,为了百姓和大众的道义、国家和民族的道义,都是这么做的。例如,【甲】。

    ③取舍之道,耕耘为本。钱钟书先生周岁抓周时抓了一本书,其父甚喜,取名“钟书”,巧的是钱先生一生与书结缘,被誉为“文化昆仑”。而钱钟书先生学贯中西绝不是抓周抓来的,上清华时他便有了“横扫清华图书馆”的想法,人家过年吃酒,他过年闭门“吃书”,还曾把上门拜年的某社会名人拒之门外。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没有耕耘哪来收获?没有耕耘,何谈取舍?

    ④取舍之道,格局为要。棋局对弈,有人在排阵布局上动脑,有人在吃子丢子上计较,这便是格局,高下立现。《意林·尸子二十卷》说:“日在井中,不能烛十步;目在足下,不可以视远。虽明何益。”说到底,格局小,即使再精明也难成事。庄子的《逍遥游》中,知了和小斑鸠能飞上榆树和檀树便很知足了,有时飞不上去,落在地上也心安理得,而大鹏却要展翅九万里飞向南海,这让两个小东西很是看不懂,还在一起嘲笑大鹏。这跟和陈胜一起劳作的佣者嘲笑陈胜的“苟富贵,勿相忘”一样,视野不一样,想法不一样,胸怀不一样。陈胜无奈感叹:“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这便是格局的影响。所以,曾国藩说:“谋大事者,首重格局。”

    ⑤取舍之道,进退为上。对唐代思想文化产生过深刻影响的绝学——《止学》说:“利无尽处,命有尽时。”“大智知止,小智惟谋。”并告诫“存畏警焉”,即在利益面前要保持敬畏和警醒。所以,取舍之道即是进退之道,重要的是要懂得“退”。陶渊明归隐田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杜荀鹤“羞取俸禄”,“文章甘世薄,耕种喜山肥”,都是美谈;许光达、徐海东、董其武等一大批高级将领,在新中国成立初我军授衔时主动要求降衔让衔,更传为佳话。

    ⑥生命的世界,取舍为上。真正的智者懂得取舍,敢于舍取,学会取舍。因为取舍有道,对事,一种洒脱;于已,是一种超越。

    1. (1)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③段使用举例论证,写了钱钟书拒绝应酬,埋头读书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取舍之道,耕耘为本”。 B . 第④段的论证思路,先提出论点,接着以棋局为喻,从正反两方面,对比强调了格局的重要性;按着用庄子的《逍遥游》和陈胜的故事进一步论证,最后得出结论“谋大事者,首重格局” C . ②—⑤段从为先的道义到为本的耕耘,再到为要的格局,最后到为上的进退,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符合逻辑顺序,体现议论文结构的严谨性。 D . 本文开篇引用《卿云歌》,意在引出本文的论点。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取舍之道。
    2. (2) 请你结合文本,在【甲】处补充一个合适的论据。
    3. (3) 请你阅读【链接材料】,结合文中论点,为盛晓涵的“取舍之道”写一段评论。

      【链接材料】上海市格致中学 15 岁少年盛晓涵放学回家途中,他运用心肺复苏知识对一位倒地不起的老人施展救援,为生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面对采访,盛晓涵说:“看见有人倒在路边如果大家第一反应都是担心被讹,这个社会就输了。如果走过去的人第一反应就是我要去帮他,不管最后有没有起到效果,这个社会都赢了。”

      小小少年,你,好一个“少年无畏。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