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1 “桃源美”小组讨论计划
小组成员 | 发言人 | ||
讨论时间 | |||
话题一 | “世外桃源”这一成语指理想中的美好世界。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到底美在哪儿? 请结合课文内容和课后“积累拓展”中节引的《桃花源诗》做一番探讨 | ||
话题二 | “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又自称“五柳先生”,那么陶渊明为什么不营造一个菊花源或是柳源?请从“桃”的独特寓意入手,结合课文内容研讨这个问题 | ||
话题三 |
讨论成果记录表
话题一 | 小文:桃花源美在清新恬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人们在田野里耕作,在家里安适地生活,闲适愉悦。 我: |
话题二 | 小文:这让我想起《西游记》中的“蟠桃会”,想起神话故事《夸父逐日》里的夸父,他的手杖变成了“邓林”也就是桃林,还想起了《诗经》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想起了《三国演义》中的“桃园结义”。“桃”寄寓了这么多美好的意思! 我: |
话题三 |
①“晋太元中”的“渔人”。
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376—396)。其间,政治极度腐败,统治集团内部生活荒淫、互相倾轧,赋税徭役繁重,战争频发,短短21年里就爆发了数十场大小战争。
假设你是生活于乱世的渔人,当你走进又走出桃花源,你会怎么想?
②不可再觅的“桃花源”。
《桃花源记》写于公元421年。 当时,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的社会已经千疮百孔。归隐多年的陶渊明对此深感忧虑,又无力与现实相抗争,只能借助创作来抒发情怀,塑造一处“桃花源”寄托理想。
作为一篇虚构的作品,陶渊明为它设计了“高尚士”刘子骥再寻桃源“未果”,“后遂无问津者”的结局。你怎么理解这个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