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 史官以先代业绩教育贵族子弟。春秋时期,孔子首创私学,他整理修订了《诗》《书》《易》《礼》《乐》《春秋》等古代典籍作为教科书,他修订《春秋》的宗旨乃为“正名分,使乱臣贼子惧”。《易》中有“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汉武帝在长安设立太学, 置“五经”博士讲学,成绩优异者可以做官。唐太宗下令编纂《五经正义》作为统一教材命天下传习。 唐朝科举考试科目中有一史、 三史等。 元初,程端礼在《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中提出,学童八岁入学,先读经,继读史,再读文。 康熙皇帝下令将自己钦定的《通鉴纲目》和《古文渊鉴》作为生员必读书目,颁行各省。
——摘编自谢增寿《我国古代的历史教育述论》
材料二 晚清时期癸卯学制(1904 年) 历史教育目标:“专举历代帝王之大事,陈述本朝列圣之善政,暨中国百年以内大事。讲古今贤良之事迹,以及学术、技艺之隆替,武备之驰张,政治之改革,农、工、商业之进境,风俗之变迁等事。详于大国而略于小国,详于近代而略于远年,并示以今日西方东侵东方诸国之危局。凡教历史者,注意发明实事之关系,辨文化之由来,使得省悟强弱兴亡之故,以振发国民之志气”。
——摘编自《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历史卷)
材料三
1 | 史前历史必须展示出早期的德国人的高度文明 |
2 | 在原始种族研究方面必须体现出德国人民和英雄个人的伟大历史作用 |
3 | 历史要充当为政治服务的历史角色 |
4 | 英雄人物角色必须是德国人所特有的, 因为他们总是被敌人包围着 |
5 | 迁徙到亚洲和非洲的德国移民是埃及和巴比伦优秀文明产生的最主要因素 |
6 | 强调对易北河东部领土征服的意义 |
7 | 强调过去二十年中, 因遭到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侵蚀而几近毁灭的德国, 在民族社会主义的武装下又重新英勇的站立了起来 |
——摘编自《德国历史教学十五点规则》(193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