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4高二下·长治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疑似之迹,不可不察,察之必于其人也。舜为御,尧为左,禹为右,入于泽而问牧童,入于水而问渔师,奚故也?其知之审也。夫孪子之相似者,其母常识之,知之审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疑似》)

    材料二: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已亥也。夫‘已’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已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 , 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传》)

    1. (1)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辞多类A非B而是C多类D是E而非F是G非之H经1不可不分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故国亡身死也”与“空自苦亡人之地”(《苏武传》)两句中的“亡”意思相同。 B . “重黎又欲益求人”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屈原列传》)两句中的“求”意思不同。 C . “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与“抑本其成败之迹”(《五代史伶官传序》)两句中的“本”意思不同。 D . “子夏之晋,过卫”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两句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传闻在传播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大的偏差,这是因为愚蠢的人对传闻不加以审察并故意传播不实信息。 B . 材料二举齐桓公、楚庄王注重审察人才,最终使得国家称霸的例子,论证了审察听闻会有好处的观点。 C . 鲁哀公问孔子乐正夔是否只有一只脚,孔子便将舜与乐正夔之间的故事告诉鲁哀公并解答了他的疑问。 D . 丁氏因家中无井需派专人打水,而当有井后便感叹挖井节省了人力,结果被传为丁氏在井中挖到了人。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舜为御,尧为左,禹为右,入于泽而问牧童,入于水而问渔师,奚故也?

      ②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

    5. (5) 面对疑问和传闻时,我们应如何审察?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概括。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