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厌学”这东西,至少在战国时期就有记载了。《学记》称:“今之教者,呻(shēn)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
(bèi),其求之也佛。”该文罗列了当时教育界的一些现象:只知道一味让学生朗读,讲解时又不给学生动脑动口的机会,尽是老师填鸭灌输的一言堂,于是学生就呵欠连天了。
②人类婴幼儿时期的种种表现充分证明:人之初,本好学,而且一度对学习抱有巨大热情,拦都拦不住。这说明学习本来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啊!可后来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逃课、逃学乃至退学?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你在台上滔滔不绝,我在台下低头玩手机”?
③这当中,固然有相当一部分是“学生”自身的问题——缺乏对学习重要性的深刻认识,缺乏始终如一的恒心,缺乏战胜自身惰性的自制力……不妨统称为“厌学症”的“甲型患者”。
④但毋庸讳言,也有相当一部分不能全都怪到“受教者”身上——将心比心,当你觉得内容枯燥陈腐并无实际营养;当你觉得辛辛苦苦学了也没用,再努力也看不到希望,改变不了处境;当你学起来困难重重,毫无成就感,却又只收获了批评责难而无充分的同情与鼓励……那么,又怎能指望学生们都能严格自我管理而不选择更轻松的瞌睡与走神、更好玩的上网与逃课?
⑤这第二类情形,不妨称之为“厌学症”的“乙型患者”。于他们而言,之所以孩提时的好学之心荡然无存,无非是“三无”学习惹的祸:无趣、无用、无奈。
⑥既然病因各不相同,那么,对于“厌学症”,又岂能一概而论,统统归为“甲型患者”,以道德之名、纪律之棒来作万能妙方?
⑦仍看古人如何给“厌学症”患者用药。脍炙人口的众多劝学诗,显然就是为“甲型患者”准备的——“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年小从他爱梨栗,长成须读五车诗”……多么痛的领悟!
⑧可这些,对于“厌学症”的“乙型患者”能有用吗?恰似治疗感冒——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用起药来是完全不同的。
⑨说到底,医生治病,贵在对症下药,除非他根本就没打算排除万难真帮病人把病治好,而只是想摆个架势给人看,以示“我在治病救人”。
⑩网络时代,学习的形式、内容与载体再也不能死死抱住前现代课堂灌输这“独孤一式”不放了,否则,拿什么来和网络世界异彩纷呈的海量资讯、产品争夺大中小学生们的眼球与心灵?
⑪痛定思痛,无论如何,医者仁心,你不能因为驱寒药无法给风热患者“去火”就把风热患者全都抛弃了!
我选择,我的建议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