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公明仅问于曾子曰:“夫子可以为孝乎?”曾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君子之所为孝者,先意承志,谕父母于道。参,直养者也,安能为孝乎?”曾子曰:“身也者父母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于亲,敢不敬乎?亨孰膻芗,尝而荐之,非孝也,养也。君子之所谓孝也者,国人称愿然,曰:‘幸战!有子如此!’所谓孝也已。众之本教曰孝,其行曰养。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卒为难。父母既 , 慎行其身,不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矣。仁者,仁此者也;礼者,履此者也;义者,宜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乐自顺此生,刑自反此作。”曾子曰:“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谓也!”

    材料二:

    记曰:“舜见瞽瞍”,其容造焉。孔子曰:‘当是时也,哉,天下岌岌!有道者,父固不得而子,君固不得而臣也。’”臣曰:“孔子本未知孝悌忠顺之道也。然则有道者,进不为臣主,退不为父子耶?父之所以欲有贤子者,家贫则富之,父苦则乐之;君之所以欲有贤臣者,国乱则治之,主卑则尊之。今有贤子而不为父,则父之处家也苦;有贤臣而不为君,则君之处位也危。然则父有贤子,君有贤臣,适足以为害耳,岂得利哉焉?所谓忠臣,不危其君;孝子,不非其亲。今舜以贤取君之国,而汤武以义放弑其君,此皆以贤而危主者也,而天下之。” 

    (节选自《韩非子·忠孝》)

    【注释】①瞽瞍:舜父名。②造(cù)焉:同“蹩”,局促不安的样子。

    1. (1)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身也A者B父母遗C体也D行父母之E遗体F敢G不H敬乎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没,即“殁”,指去世,与贾谊《过秦论》中“始皇既没”的“没”词义相同。 B . 之,助词,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夫子之谓也”的“之”用法相同。 C . 危,危险,与李白《蜀道难》中“危乎高哉”的“危”词义相同。 D . 贤,形容词意动用法,与韩愈《师说》中“其贤不及孔子”中的“贤”用法不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曾子认为,“孝”从高到低可以依次分为“尊亲”“弗辱”“能养”三个等级,他自己只是做到“能养”这个等级。 B . 在曾子看来,“仁”“礼”“义”“信”“强”都和“孝”有关,一个人遵循孝道就可以获得快乐,反之则会受到责罚。 C . 曾子认为,父母逝世后,子女能做到不给他们带来坏的名声,就是善始善终地遵守孝道,这是为人子女最难做到的。 D . 因为当时天下形势危急,所以舜在面对父亲瞽瞍的朝见时,表现出局促不安的样子,孔子认为舜不该有这样的表现。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

      ②父之所以欲有贤子者,家贫则富之,父苦则乐之。

    5. (5) 曾子和韩非子对“孝”的内涵的看法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