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4·北流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北京市各中小学努力拓宽劳动教育的途径,积极开展课外校外劳动实践活动,校外劳动教育基地的开发与建设有了很大进展。截至2019年12月,全市承担劳动教育课程的“社会大课堂”涉及的资源单位已有120余家,市级学工学农基地开发的劳动教育特色课程已有200门。例如,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作为北京市学农基地,以“农事教育,提升素养”为主线,开发了58门探究体验类课程,分为走进田间、走进智能化养殖中心、走进农产品实验室等八大系列,涉及“农林牧副渔”五大行业。中小学校与校外劳动教育基地紧密合作,校外资源校内共享,校本课程校外实施,课外校外的劳动实践活动蓬勃开展。

    【材料二】在全球数字化转型加速的背景下,数字经济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作为人类劳动的最新形态,数字劳动是包括传播、信息、数字和智能等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劳动。

    从劳动工具看,数字劳动是数字技术催生的“智力型劳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判定一个社会的经济时代和劳动形态,最主要的标尺是生产工具,即“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数字劳动就是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载体,创造数字化产品的劳动。数字劳动不同于传统的体能劳动,而是以智力、创造力为主导的非物质劳动。

    从劳动对象看,数字劳动是加工数据和信息的“生产性劳动”。人的劳动过程就是加工、改造客观对象的过程。在物质生产活动中,人们往往加工改造自然“有形物”,从事物质性劳动。数字劳动往往加工改造信息、数据等“无形物”,对数据、信息等进行采集、编码、存储、赋值,是一种具有非物质生产特性的劳动。尽管数字劳动打破了劳动的发生场域和时空场所,但从本质上看,互联网企业的数字劳动并没有改变劳动的根本特征,仍然是“生产性劳动”。

    从劳动主体看,数字劳动是受众在数字平台的“创造性活动”。马克思认为,人的活动不同于人的劳动。活动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可以是娱乐消遣,也可以是创新创造。但“劳动是积极的、创造性的活动。”从数字平台的参与主体看,既有专门从事数据工作的数字劳动者,如直播网红、程序员、UP主、网络小说作家等,也有并不从事数据处理但却生产数据的普通用户,如粉丝、游戏玩家、各类App用户等。数字劳动不同于数字活动,数字劳动特指数字主体在网络界面和数字平台中的“创造性活动”。

    (选自《把握数字劳动内涵及特征,规范数字经济发展》)

    【材料三】

    中小学校内劳动活动参与情况表

     

    打扫卫生

    种植活动

    养殖活动

    手工制作

    机械制作

    学习烹饪等家政活动

    其他

    未参与

    2.3%

    65.00%

    92.12%

    36.50%

    92.55%

    89.90%

    96.34%

    有参与

    97.7%

    35.00%

    7.88%

    63.50%

    7.45%

    10.10%

    3.66%

    中小学社会劳动服务参与情况表

     

    植树活动

    打扫公

    共卫生、

    环保活动

    维护交通秩序

    敬老助残

    农业劳动体验

    工业劳动体验

    除农业、工业

    外的其他

    职业体验

    社会调查

    其他

    未参与

    54.30%

    24.00%

    79.90%

    70.00%

    74.20%

    92.51%

    91.89%

    86.10%

    95.18%

    有参与

    45.70%

    76.00%

    20.10%

    30.00%

    25.80%

    7.49%

    8.11%

    13.90%

    4.82%

    (数据来自《中国青年研究》)

    1. (1)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数字劳动是指融合传播、信息、数字和智能等技术的综合性劳动,是人类劳动的最新形态。 B . 数字劳动是“智力型劳动”,其生产工具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载体。 C . 数字劳动虽然是一种非物质生产的劳动,但并没有改变劳动的特征。 D . 粉丝、游戏玩家、各类App用户等不从事数据处理却生产数据的活动不属于数字劳动。
    2. (2) 根据以上材料,下列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加点字“余”“多”都表示整数后面的零数,是对数量的合理推测,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B . 材料二先整体介绍什么是数字劳动,再从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劳动主体三方面介绍数字劳动的特点,属于逻辑顺序。 C . 材料三运用列图表的说明方法,说明我国中小学生校内劳动参与种类较为局限,复杂化劳动不够;社会服务劳动相对单一,缺乏多样性。 D . 由材料三的数据可知中小学生社会服务参与类型相对单一,证明材料一北京市中小学校外劳动实践途径和类型都受到较大的限制。
    3. (3) 结合上述材料,学校应该如何落实劳动实践实现“劳动赋能”“劳动增智”,请你提出三条可行性建议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