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焦虑是当人感到自己某种重要的价值受到威胁时,产生出的扩散性的不安。它的典型特征是:模糊的、发散的、不确定的。模糊是指这种重要的价值往往是抽象的,比如别人的认可。扩散性是指当我们感到焦虑时,这种情绪经常性会扩散开来。焦虑可能开始于一件具体的事,但到了最后,我们会对身边的一切都感到痛苦。不确定是指焦虑并没有特定的针对的对象,它往往攻击的是我们人格的某个核心位置(比如尊严、价值感等。用直白的话来解释——“焦虑是源于对未来的预期不确定,而自己又没有能力去把握。”欲望和能力之间的过大差距,是我们产生焦虑的直接原因。因此,当面对焦虑时,我们可以通过减小预期和现状之间的落差来消解焦虑。
材料二: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收入减少、社交活动骤减、家庭亲子关系等诸多因素使人们对自身心理健康的关注度大幅提升。调查显示,焦虑高居心理健康问题首位,占比31.6%。
事实上我们对焦虑这一情绪并不陌生,当面对难以预测、难以应付的事情时,我们往往会在心理上感到烦躁、担忧,乃至恐惧、害怕,这就是焦虑的表现。除此之外,焦虑还表现为行为上的回避和社会功能的减退,并伴有生理的紧张、交感神经功能的兴奋。可以说,焦虑的本质是不能耐受各种不确定性。
生活充满不确定性,这意味着焦虑也有多种类型:完成焦虑,因规划不当或缺乏自制力而未能完成固定任务,产生焦虑;定位焦虑,因和他人差距拉大且不知如何赶超而不断自我怀疑;选择焦虑,面临多个选择、多种方法、多个答案时举祺不定、手足无措;环境焦虑,在不同的生活阶段或生活环境面临许多生活烦恼,如上学时的学习成绩不理想、工作时的收入低等,因此而感到烦躁;难度焦虑,我们的大脑有严格的路径依赖,对不熟悉的事情会本能地产生抵触,有些书就是难读,有些文章就是难写……越纠结越拖延,越拖延越焦虑。
材料三:很多人将自己的不顺归因于焦虑情绪,归根结底是因为对焦虑缺乏积极性的科学认识。研究表明,在应激条件面前,适度的焦虑具有积极意义
焦虑的产生,作为一种警示信号,反映了我们想要解决某些问题的内在渴求,它提醒着我们问题的存在。适度的焦虑可以充分调动身体各脏器的机能,提高大脑的反应速度和警觉性,有利于主体应对各种应激源,提高做事效率。焦虑逼迫着我们去面对威胁和挑战,可以让我们的心智变得更敏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如果我们能够学会正视焦虑,理解焦虑,甚至利用焦虑,可能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材料四:青少年时期是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焦虑的问题。那么,青少年如何避免被焦虑“包裹”?可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给自己设立阶段性的学习目标并合理推进计划,缩减預期和现状之间的落差;也可以适当做减法,如提前做完自己认为最紧要的部分,学会抓重点;还可以给自萨的奖励,减轻心理压力。除此之外,家人、朋友、集体往往也可以帮我们分担焦虑,轻松愉悦的交流可以带我们走出焦虑。
如何为青少年心理健康筑牢防护屏障?需要加快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学生心理健康管理机制。学校应建立学生心理问题监测方案和干预预案,建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家长沟通机制。在学生心理问题超出学校及家庭能力范围时,通过转介机制尽快转至专业心理健康机构进行诊疗、帮助康复。加大青少年精神卫生服务体系投入和建设,由教育行政部门及卫生健康部门联合研究建立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学校到专业心理健康机构的转诊以及治疗恢复等一系列标准程序,指导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