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4高二下·浙江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初,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遣其丧归葬。至吴,吴王①愠曰:“天下同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为!”复遣丧之长安葬。吴王由此稍失藩臣之礼,称疾不朝。京师知其以子故,系治验问吴使者。吴王恐,始有反谋。后使人为秋请,文帝复问之,使者对曰:“王实不病。汉系治使者数辈,吴王恐,以故遂称病。夫‘察见渊中鱼,不祥’。唯上弃前过,与之更始。”于是文帝乃故吴使者归之,而赐吴王几枚,老,不朝。吴得释其罪,谋亦益解。然其居国以铜、盐故,百姓无赋,卒践更,辄与平贯;岁时存问茂材,赏赐闾里;他郡国吏欲来捕亡人者,讼共禁弗子。如此者四十余年。

    晁错数上书言吴过,可削。文帝宽,不忍罚,以此吴日益横。及景帝即位,错说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齐七十余城,楚四十余城,吴五十余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今吴王前有太子之隙,诈称病不朝,于古法当诛。文帝弗忍,因赐几杖。德至厚,当改过自新,反益骄溢。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上令公卿、列侯、宗室杂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隙。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七国之叛》)

    材料二:

    天下之势有强弱,圣人审其势而应之以权。势强矣,强甚而不已则折;势弱矣,弱甚而不已则屈。圣人权之,而使其甚不至于折与屈者,威与惠也。夫强甚者,威竭而不振;弱甚者,惠亵而下不以为德。故处弱者利用威,而处强者利用惠。乘强之威以行惠则惠尊乘弱之惠以养威则威发而天下震悚故威与惠者,所以裁节天下强弱之势也。

    然而不知强弱之势者,有杀人之威而下不惧,有生人之惠而下不喜。何者?威竭而惠亵故也。故有天下者,必先审知天下之势,而后可与言用威惠。不先审知其势,而徒曰我能用威、我能用惠者,末也。故有强而益之威,弱而益之以惠,以至于折与屈者,是可悼也。故善制天下者,先审其强弱以为之谋。

    (节选自《苏洵文选·审势》,有删改)

    【注】①吴王:刘涛,汉高祖侄子,公元前195年封为吴王,其封地为吴国,后联合楚、赵等七国发动叛乱,失败后,逃到东越被杀。②践更:受钱代人服徭役。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乘强之A威B以行C惠D则惠尊E乘弱之F惠以养G威H则威发I而天下震悚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系治,囚禁审其罪,“系”与《过秦论》中“俯首系颈”的“系”意思不同。 B . 存问,问候的意思,“存”与《短歌行》中“枉用相存”的“存”意思不同。 C . 利用,是动词,相当于“运用”“使用”,与现代汉语中的“利用”意思相同。 D . 以,是介词,相当于“用”,与《伶官传序》“盛以锦囊”的“以”意思相同。
    3.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论证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吴国太子侍奉皇太子饮酒、下棋,走棋路时与之发生了争执,态度不恭敬,被皇太子用棋盘打死了,这件事成为吴王谋反叛乱的诱因。 B . 晁错多次上奏文帝,陈述吴王过失,建议削减他的封地,文帝于心不忍;景帝即位后,晁错仍力主削藩,他认为削减封地是防止吴王叛乱的重要举措。 C . 苏洵认为君王要制服天下,需审察天下形势强弱,再作谋划,对威慑恩惠要审时度势地使用,否则杀人不会令臣子恐惧,救人也不会让臣子喜欢。 D . 苏洵的策论论点鲜明,文气充沛,以问答方式与正反辨析的论证方法深化了说理,有理有据,论辩严密,关怀现世之情也溢于言表。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吴得释其罪,谋亦益解。

      ②故威与惠者,所以裁节天下强弱之势也。

    5. (5) 请以苏洵的观点为依据,分析汉文帝与晁错对吴王所作所为的不同看法。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