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9+1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

更新时间:2024-06-28 浏览次数:7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说起对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头脑中就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这是比较文学的立场。

    相较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雕于凄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的条件:“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联接着确切。”

    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

    济慈名句所谓:“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我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说,“解识无声弦指妙”。有时候,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下面是深秘的静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有时他不了了之,引得你遥思远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不知”得多撩人!

    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试举一个很普通的例子。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来慨叹死亡的不饶恕人。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国诗都利用过这个公式,而最妙的,莫如维荣的《古美人歌》,每一句先问何处是西洋的西施、南威或王昭君、杨贵妃,然后结句道:“可是何处是去年的雪呢?”巧得很,中国诗里这个公式的应用最多,例如“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里的公爵也许要说“够了,不再有了。就是有也不像从前那样美了”。中国诗人呢,他们都像拜伦《哀希腊》般地问:“他们在何处?你在何处?”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像哈姆雷特临死所说,余下的只是静默——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可是中国诗的“比重”确低于西洋诗;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这跟语言的本质有关,例如法国诗调就比不上英国和德国诗调的雄厚,而英国和德国诗调比了拉丁诗调的沉重,又见得轻了。何况中国古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的。我们最豪放的狂歌比了你们的还是斯文;中国诗人狂起来时只不过有凌风出尘的仙意。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所谓“野蛮犬吠”,而是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但有良心的人全听得见,除非耳朵太听惯了麦克风和无线电或者……

    (摘编自钱钟书《谈中国诗》)

    材料二:

    诗的语言是高度精炼的,汉语又大多是以单音字为基本单位,欣赏中国诗往往着眼于字词之美。我国古典诗歌一向讲究炼字、炼句,有“诗眼”“词眼”之说。这些“诗眼”“词眼”大多能起到画龙点睛、提纲字领、融贯全篇的作用,所谓“石韫玉而山晖,水怀珠而川媚”,所谓“一字妥帖,则全篇生色”。因而,从齐梁时代的诗论、文论巨著《诗品》《文心雕龙》始,就有了寻章摘句评诗的先例。寻找名句、佳句,并细加玩味,成了我国读者的一种欣赏习惯。

    外国诗里固然也不乏名句、警句。像雪莱《西风颂》中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像歌德的一些格言诗,像日本一些精彩的俳句,也很受人喜爱。因为外国诗也讲究语言的锤炼,讲究文词的华美。古典长诗不说,即便是现代派诗人的即兴之作也随处可见其用语之精妙,读读庞德的《地铁车站》、艾略特的《窗前晨景》就可见一斑。

    然而,外国诗的语言美,主要不在于个别字、词的妥帖上,能称之为名句传世的,也远不像中国古诗那样多。外国诗语言的魅力大多是以整体形式表现出来的。即使有些警辟的妙句,也往往离不开前前后后的整体结构,很难脱离全诗单独摘出,而不受损伤。比如莎翁的十四行诗,其结尾两句大多称得上是诗中警句,但它一般是全诗的总结,离开了前面十二句,只读最后两句是会深感逊色的。这同中国古诗里摘出某些名句可以独立欣赏是不一样的。倘同中国诗比较的话,它似乎更接近于那种“气象混沌,难以句摘”的汉魏古诗。

    (摘编自许自强《欣赏外国诗的几点体会》)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诗跟西洋诗相比显得简短轻灵,这与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有关。 B . 中国诗“暗示”手法表现为:静默不言,欲说还休;故说“不知”,不了了之;问而不答,以问为答。 C . 中西方诗歌欣赏侧重点不同,中国诗着眼于字词,而外国诗则着眼于整体形式,不在于个别字词。 D . 我国读者习惯于对名句、佳句细加玩味,与中国古典诗歌一向讲究炼字、炼句密不可分。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运用鞋子与脚的关系旨在论证诗体与诗心的关系。 B . 材料一引用济慈名句是为了论证中国诗“富于暗示”的特征。 C . 材料一运用蜘蛛丝之于钢丝网的比喻,表现了中国诗和西洋诗在笔力轻重上的差异。 D . 材料二选取雪莱、庞德、艾略特的诗作,旨在论证西方现代派诗人也有警句、名句。
    3.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划线句子的一项是( )
      A .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B .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C .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D .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高适《燕歌行》
    4. (4) 我国古典诗歌讲究炼字、炼句,有“一字妥帖,则全篇生色”之说。请结合材料一,分析古典诗歌讲究炼字、炼句的原因。
    5. (5) 材料一是钱钟书先生1945年在上海对美国人发表的演讲稿节选,请结合文本分析钱钟书的演讲艺术。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间流水

    阿占

    小五哥把啤酒屋开在一条老路上。沿路几趟老房,已经上了岁数,长窗和旧瓦,都是被时间盘剥过的。啤酒屋夹在歪歪拧拧的门脸之间,眼前一米宽,堆满不锈钢啤酒桶,像个重金属音场。

    没有肴,只卖酒。确切地说,只卖酒厂直供的桶装散啤。里面五六张桌子,十几个圆凳,天花板上一台老式吊扇。稍微讲究点的陈设,就属北墙那片玻璃柜了,一升的标准菠萝杯倒扣码放其中,一个挨一个,一层堆一层,甚是齐整。

    看仔细喽,每个菠萝杯都是做了记号的。在把手位置,孙老川的系了一段红绳;右耳的拴了个钥匙环;艺术家的缠了一截钢丝;祝三爷的绑了一串无患子;眼镜的是彩色橡皮圈……

    用得最久的已经十八九年了,它属于孙老川。他从重工机械厂退休,听力被夺走了,留下嗡鸣。夜里睡在床上,好像还是在车间里。白天戴着助听器,仍然听不清楚。酒鬼们扯淡,他就不停地打岔。大多数时候,他将感官交给流金液体,那是个安静的世界。

    眼镜的杯子也够资格了。他曾拿过象棋比赛的亚军,虽然一直没有人能搞清那到底是何种级别的比赛。坊间只风传,他的驼背是从小蹲在马路上看高手对决所致。

    耄耋之年的祝三爷抱着属于自己的杯子在这里喝到死。确切地说,是日傍晚他还讲着荤段子,谁知午夜刚过,就在家里归了西。

    早晨四五点钟来喝酒的,准是菜贩子。他两三点去郊区批发,回来后把菜交给出摊儿的老婆,再顺手买俩包子,披着露气就来了。喝完酒,晕晕乎乎的,刚好回家补觉。

    如此这般常驻的酒鬼还有好些个,开门就来,打烊了不去。若问其中的某位为何天天泡在这里,得到的答案必定是傲慢的:因为小五哥在啊。

    喜子一来,酒鬼们就走了。

    喜子骑着破三轮,车斗里的废品有小丘高,好像随时都会失衡翻倒,却也从未翻倒。买了酒的喜子,坐在显眼位置,一张晚报,哗啦作响地翻看。第一个酒必是大口灌下去的,散啤与腹腔碰撞后发出的声响,让喜子感受到了常规状态下永远无法实现的爽快。第二个须慢下来,菠萝杯遇热起了雾气,金色液体变得朦胧游离,像个美妙的幻梦——喜子不想让幻梦那么快消失。

    喜子高兴了,酒鬼们却不高兴了。跟他一起喝酒,体统尽失。瞧瞧,一把粗冲男嗓,偏又一身妖异女装,关于喜子的所有猜测与定论,总结起来,不外乎一句话:精神有问题。

    小五哥却不怪。喜子拾破烂,自己养活自己,不偷不抢不害人,碍着谁了?甚至,小五哥嘴里的喜子,竟是爱读书的,读的还是老舍、巴金、托尔斯泰。

    和小五哥一样,艺术家也不嫌弃喜子。天气好,喜子穿上新捡来的花裙,艺术家总要给他拍几张照片。或者,海棠花开了,喜子坐在树下,艺术家恰好经过,激动地举起了相机。喜子看着镜头,将“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脱口而出。

    这天傍晚,喜子的妆容鲜艳到炸,头上至少有三种花饰。绿衫绯裙都是新捡来的,有点时尚。他请小五哥和艺术家喝酒,敞开了喝。

    “到底什么高兴事啊?喜子,说说。”小五哥和艺术家不想喝糊涂酒。

    “一直靠拾荒卖废品慢慢还债,昨天,总算还清了所有债务——我没心事了。”

    小五哥和艺术家先是一怔,旋即吼了起来。小五哥敬喜子:“你这个拾荒的,原来还有一身傲骨。”艺术家敬喜子:“所有的不同,都值得被尊重。”

    三人直喝到半夜,艺术家把喜子送回去。出啤酒屋,才知起了雾。夜开始变浅,墨色中泛着深蓝。街道沉浸而去,老房子暂时藏起了破旧。他们从泡桐底下走,雾水簌簌地打过来,酒便醒了大半。所有的窗户都黑下来,吵骂声不知从哪里传出,女人在尖声哭泣,剪开了阔大的沉寂。

    “总是这样。”艺术家摇摇头。“只能这样。”喜子倒像个哲学家。

    地下室比外面还潮湿。灯光昏暗处,艺术家一眼看见破书架,上面除了书,还有五花八门的本子——显然都是捡来的,有小学生作业簿和会议记录本,有仓库进货明细、企业年庆本子,还有日韩卡通本子。

    “我有写日记的习惯,从小学开始,到现在已经写了三四百本,断不下了。日记就像个老朋友,是我唯一的倾诉对象。”喜子说。

    艺术家伸出去的手,停在了半空,他迟疑起来:“可以看吗?”

    “看吧,都是些所见所闻、读书感受、经历的事、看不惯的社会现象……不怕你笑话,我曾经梦见这些日记出版了,哈哈。”

    艺术家抽出几本,极其谨慎。

    “很多人对我拾荒的微薄收入和寒酸住所心生怜悯,我倒觉得,拾荒之外可以写点东西,清清冷冷地过日子,这样挺好。”喜子说。

    天亮之前,艺术家坐上了早班公交车。雾已散尽,红尘尚未苏醒。看着车窗外快速掠过的行道树和高楼,艺术家想,多少人只看到了喜子的落魄,却不曾看懂他的高贵。

    谁也没料到,小五哥腊月二十九关门,初三营业,持续了二十载的节奏,在庚子年被打破。鄂地大疫封城,全国战时状态。

    鄂地封城的第十天,小五哥忽然在群里说,喜子捐了一万块钱。

    事情是这样的——喜子着一万块现金去派出所,片警李接待的。“武汉不缺钱,缺物资,喜子你有这份心,祖国母亲已经很感动了。”喜子辈起来:“捐款是我的权利和自由。国家有难,我就要出份力。孟子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几番争论,片警李没辙,只好问喜子这笔钱怎么署名。喜子说,不必署名,非署不可的话:一名拾荒者众酒鬼哗然。反正酒也喝不成了,不如把酒钱捐出去。最后,几经周折,酒钱终于花在了刀刃上。有人用这笔酒钱发动日本华裔抢购了两万个N95口罩,直接寄给一汉口驴友。

    小五哥告诉汉口驴友,不必署名。汉口驴友在将口罩捐赠定点医院时,还是自作主张,署了:青岛酒鬼。

    (有刑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五哥的啤酒屋地处老路,房屋陈旧,门口堆满了酒桶,内部陈设也是朴素老旧,充满了市井烟火气。 B . 常驻的酒客们,各自有不同的经历和悲喜,却因为小五哥而聚于酒馆,可见小五哥真诚又亲切的人格魅力。 C . “总是这样”表达了艺术家对生活的通透和超然,“只能这样”是喜子觉得这就是生活的常态,表达了无奈失望。 D . 小说标题“人间流水”既指啤酒屋常年供应的散啤,也暗喻酒客人来人往,如流水一般,酒屋迎来送往。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中的场景几乎与现实生活一一对应,真切且充满生活气息,贴合了老百姓日常生活的琐碎和小人物的隐痛。 B . 小说与《边城》一样,善于运用环境描写营造氛围、提供背景、烘托人物,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 C . 文末两次关于署名、捐赠的描写,是情节上的递进,更是主题上的递进,从喜子个人之爱升华为“青岛酒鬼”群体之爱。 D . 小说剪裁详略得当,详写喜子的形象和生活细节,略写其他酒客的经历,是为了反衬喜子和艺术家的形象。
    3. (3) 酒馆众人对喜子的看法各不相同,请加以梳理概括。
    4. (4)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喜子”这一人物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初,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遣其丧归葬。至吴,吴王①愠曰:“天下同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为!”复遣丧之长安葬。吴王由此稍失藩臣之礼,称疾不朝。京师知其以子故,系治验问吴使者。吴王恐,始有反谋。后使人为秋请,文帝复问之,使者对曰:“王实不病。汉系治使者数辈,吴王恐,以故遂称病。夫‘察见渊中鱼,不祥’。唯上弃前过,与之更始。”于是文帝乃故吴使者归之,而赐吴王几枚,老,不朝。吴得释其罪,谋亦益解。然其居国以铜、盐故,百姓无赋,卒践更,辄与平贯;岁时存问茂材,赏赐闾里;他郡国吏欲来捕亡人者,讼共禁弗子。如此者四十余年。

    晁错数上书言吴过,可削。文帝宽,不忍罚,以此吴日益横。及景帝即位,错说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齐七十余城,楚四十余城,吴五十余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今吴王前有太子之隙,诈称病不朝,于古法当诛。文帝弗忍,因赐几杖。德至厚,当改过自新,反益骄溢。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上令公卿、列侯、宗室杂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隙。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七国之叛》)

    材料二:

    天下之势有强弱,圣人审其势而应之以权。势强矣,强甚而不已则折;势弱矣,弱甚而不已则屈。圣人权之,而使其甚不至于折与屈者,威与惠也。夫强甚者,威竭而不振;弱甚者,惠亵而下不以为德。故处弱者利用威,而处强者利用惠。乘强之威以行惠则惠尊乘弱之惠以养威则威发而天下震悚故威与惠者,所以裁节天下强弱之势也。

    然而不知强弱之势者,有杀人之威而下不惧,有生人之惠而下不喜。何者?威竭而惠亵故也。故有天下者,必先审知天下之势,而后可与言用威惠。不先审知其势,而徒曰我能用威、我能用惠者,末也。故有强而益之威,弱而益之以惠,以至于折与屈者,是可悼也。故善制天下者,先审其强弱以为之谋。

    (节选自《苏洵文选·审势》,有删改)

    【注】①吴王:刘涛,汉高祖侄子,公元前195年封为吴王,其封地为吴国,后联合楚、赵等七国发动叛乱,失败后,逃到东越被杀。②践更:受钱代人服徭役。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乘强之A威B以行C惠D则惠尊E乘弱之F惠以养G威H则威发I而天下震悚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系治,囚禁审其罪,“系”与《过秦论》中“俯首系颈”的“系”意思不同。 B . 存问,问候的意思,“存”与《短歌行》中“枉用相存”的“存”意思不同。 C . 利用,是动词,相当于“运用”“使用”,与现代汉语中的“利用”意思相同。 D . 以,是介词,相当于“用”,与《伶官传序》“盛以锦囊”的“以”意思相同。
    3.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论证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吴国太子侍奉皇太子饮酒、下棋,走棋路时与之发生了争执,态度不恭敬,被皇太子用棋盘打死了,这件事成为吴王谋反叛乱的诱因。 B . 晁错多次上奏文帝,陈述吴王过失,建议削减他的封地,文帝于心不忍;景帝即位后,晁错仍力主削藩,他认为削减封地是防止吴王叛乱的重要举措。 C . 苏洵认为君王要制服天下,需审察天下形势强弱,再作谋划,对威慑恩惠要审时度势地使用,否则杀人不会令臣子恐惧,救人也不会让臣子喜欢。 D . 苏洵的策论论点鲜明,文气充沛,以问答方式与正反辨析的论证方法深化了说理,有理有据,论辩严密,关怀现世之情也溢于言表。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吴得释其罪,谋亦益解。

      ②故威与惠者,所以裁节天下强弱之势也。

    5. (5) 请以苏洵的观点为依据,分析汉文帝与晁错对吴王所作所为的不同看法。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

    辛弃疾

    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重进酒,换鸣瑟。

    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注】①这首词是辛弃疾为酬和陈亮《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而作。同父,陈亮的字。②元龙,三国时陈登的字。孟公,西汉嘉威侯陈遵的字。二人颇有江湖侠气,以天下为己任。③渠侬,对他人的称呼,这里指南宋当权者。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元龙臭味,孟公瓜葛”句,以戏谑之语发挚友深情,表达出作者与陈亮气味相投,关系相连,爱国之志复同,引以为快事之豪情。 B . 上阕词人与好友视富贵如发,以家国为念的豪壮热忱与“只有西窗月”倾听的清冷寂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叙事、写景融于一炉。 C . “神州毕竟,几番离合”句,“离合”为偏义复词,偏指“离”;“汗血盐车”“千里收骏骨”用典,指人才埋没受屈。 D . 本词的突出特点是把触景生情与直抒胸臆巧妙结合起来,用凌云健笔抒写慷慨激昂、沉郁激愤的感情,呈现悲壮沉雄的格调。
    2. (2) 请结合下阙,分析“事无两样人心别”的内涵。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在《离骚》中,屈原用方枘圆凿来比喻自己与道不同者格格不入的句子是“”。
    2. (2) 李白的《蜀道难》中,常借“水”来渲染蜀道之艰,如以“”来写水浪拍击山石后的回旋;以“”渲染大石在瀑布冲击下滚落,山崖间声若雷鸣的惊心动魄。
    3. (3) 李商隐在《锦瑟》中,以直抒胸臆的手法,抒发了自己对种种人生遭际、人生境界、人生感受那模糊不清、若有所失的情绪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2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国漫电影正在崛起。这些影片的成功之处和最动人之处,究其根本,都在于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心”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 A 。《魔童降世》里兵俑蒙远“用脚步丈量勇气的极限”;《降龙降世》里少年济公则是“英雄无相,心念所致,做则必成”;而《长安三万里》中的唐代文人群像皆是满怀家国情怀。这些动画电影中的人物角色诠释了智慧、仁爱、勇敢、拼搏等美好品质,它们共同构成内涵丰富的中华美学精神。导演赖声川认为艺术作品分为“生活-艺术-哲学”三个层次,一个打动人的作品,除了反映生活,_ B _,还要给人一种心灵的启迪。学者刘文慧也认为,艺术意蕴是艺术层次的最高境界,是一切优秀的艺术作品所独有的特质。

    ①《长安三万里》的“出圈”体现传统文化拥抱大众的一个縮影。②“中国式浪漫”风行背后,③是文艺领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成功体现。④一批深具东方美学的爆款文艺作品已经给我们启发,比如:⑤《如果国宝会说话》在严肃中玩梗,拉近千年文物与年轻观众的心理距离;⑥《上新了·故宫》将建筑艺术与沉睡数百年的传奇文物带到大家面前;《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节目技惊全网……

    中华文化底蕴深厚,余韵悠长。__ C _,⑦只要找到时代化的表达,⑧让观众与中华文明共情,⑨它们才同样可以飞入寻常百姓家,⑩为大众所喜闻乐见。

    1. (1) 第二、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愿意。
    2. (2)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夏天义是在庆玉家的稻田里撒化肥,二婶整个下午都坐在门槛上刮土豆皮,刮了半盆子,就煮了土豆做拌面疙瘩汤。哑巴在院子里劈柴火,柴火是两块大树根,哑巴抡了斧头劈了半天,才劈开了一块。二婶说:“你缓缓来,缓缓来,挣出毛病了又害我呀!”哑巴不住手,抡一斧头吼一声,天摇地动。

    自从瞎瞎成了亲后,夏天义就和最后一个儿子也分房另住了,老两口自个过活。五个儿子曾经提议他们让老人每周轮流到各家吃饭,夏天义不同意,觉得儿子儿媳们都忙,尤其麦秋两季或有了什么要事,吃饭都是凑合的,如果管了饭,是忙呀还是先做饭呀,都不方便。更何况夏天义心性强,才不愿意每天拉着瞎眼老婆去上门吃饭,那算什么呀,要饭呀?!夏天义就说:“地我们是不种了,全分给你们,一年两料每家给我拿小麦五十斤,稻子一百斤,各类豆子杂粮五斤,蔬菜随便在谁家地里拔。而饭是我们做我们吃,想吃稠就吃稠,想吃稀就吃稀,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夏天义还有一句话没有说出口,那就是五个儿媳都不是省油的灯,常言久病无孝子,如果分配到各家吃饭,时间长了免不得生闲气。

    (节选自贾平凹的《秦腔》)

    1. (1) 下列选项中“凑合”的含义与原文“凑合”意思相符的是( )
      A . 秋白《乱弹·普洛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不能够把艺术降低了去凑合大众的程度,只有提高大众的程度,来高攀艺术。” B . 《古今小说·临安里钱婆留发迹》:“乃私赂守门吏卒,在庭中拾将出来。原来只破作三块,将字迹凑合,一毫不损。” C . 柳青《铜墙铁壁》第十章:“一个偶然的凑合使榆林前线下来的民工在这里看见了他们的小子、兄弟、女婿。” D . 《朱子语类》卷三六:“恐人说物自物,道自道,所以指物以见道,其实这许多物事凑合起来,便都是道之体。”
    2. (2) 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3. (3) 若将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为“更何况夏天义心性强,不愿意每天拉着瞎眼老婆去吃饭,他认为这简直是要饭!”,则表现效果不及原句,请说明理由。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学习中面对考试成绩,有人往往以“我很用功了”评价自己;生活中面对事情的结果,有人常常以“我很努力了”来肯定自己;然而这种评价和肯定的背后还隐藏着更丰富的况味和意蕴。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