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4七下·长沙期中) 现代文阅读

    戴套袖的孙犁先生

    铁凝

    ①我产生要当作家的妄想是在初中阶段。为了验证我成为作家的可能性,父亲还领我拜会了《小兵张嘎》的作者徐光耀老师。记得有一次徐光耀老师对我说:“在中国作家里你应该读一读孙犁。"我立即大言不惭地答曰:“孙犁的书我都读过。”他又问:“你读过《铁木前传》吗?”我说:“我差不多可以背诵。”

    ②1979年,我从插队的乡村回到城市,在一家杂志社做小说编辑,业余也写小说。秋天,百花文艺出版社准备为我出版第一本小说集,我被李克明、顾传等二位编辑热情请去天津面谈出版的事。行前已故作家韩映山嘱我带封信给孙犁先生。

    ③1979年秋日的一个下午,由李克明同志陪同,我终于走进了孙犁先生的“高墙大院”。这是一座早已失却规矩和章法的大院,孙犁先生曾在文章里多次提及,并详细描述过它的衰败经过。如今各种凹凸不平的土堆、土坑在院里自由地起伏着,稍显平整的一块地,一户人家还种了一小片黄豆。那天黄豆刚刚收过,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子。我看到他的侧面,已猜出那是谁。看见来人,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花给我们,微笑着说:“别人收了在子,刺下几粒不要了。我捡起来,可以给花施肥,丢了怪可惜的。”

    ④他身材很高,面容温厚,语调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说话时眼睛狠少朝你直视,你却时时能感觉到他的关注或者观察,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接着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问我的写作、工作情况。我很快就如释重负。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会不苟言笑的,戴着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近感。

    ⑤其后不久,我写了一篇名叫《灶火的故事》的短篇小说,篇幅却不短,大约一万五千字,自己挺看重,拿给省内几位老师看,不料有看过的长者好心劝我不要这样写了,说"路子”有问题,我心中偷偷地不服,又斗胆将它寄给孙犁先生,想不到他立即在《天津日报》的《文艺》增刊上发了出来,《小说月报》也很快作了转载。

    ⑥我再次见到孙犁先生是次年初冬。那天很冷,刮着大风。他刚裁出一沓沓粉连纸,和保姆准备糊窗缝。见我进屋,孙犁先生迎过来第一句话就说:“铁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见老?我这两年老得特别快。”当时我说:“您是见老。”也许是门外的风、房间的清冷和那沓糊窗缝用的粉连纸加强了我这种印象,但我说完很后悔,我不该迎合老人去证实他的衰老感。接着我便发现,孙犁先生两只袄袖上,仍旧套着一副干净的青色套袖,看上去人就洋溢着一种干练的活力,一种不愿停下手、时刻准备工作的情绪。这样的状态,是不能被称作衰老的。

    ⑦我第三次见到孙犁先生,是和几位同行一道。那天他没捡豆粒,也没糊窗缝,他坐在写字台前,桌面摊开着纸和笔,大约是在写作。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座。我还是先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见了那副套袖。记得那天他很高兴,随便地和大家聊着天,并没有摘去套袖的意思。这时我才意识到,戴套袖并不是孙犁先生的临时“武装”。

    ⑧多年之后,有一次我把友人赠我的几函宣纸精印的华笺寄给孙犁先生时,收到他这样的回信,他说:“同时收到你的来信和惠赠的华笺,我十分喜欢。”但又说:“我一向珍惜纸张,平日写稿写信,用纸亦极不讲究。每遇好纸,笔墨就要拘束,深恐把纸糟蹋了……”如果我不曾见过习惯戴套袖的孙犁先生,或许我会猜测这是一个名作家的“矫情”,但是我见过的戴着套袖的孙犁,见过了他写给我的所有信件,那信纸不是《天津日报》那种微黄且脆硬的稿纸就是邮局出售的明信片,信封则永远是印有红色“天津日报”字样的那种。

    ⑨一副棉花套袖,到底联系着什么,我说不清。我没问过孙犁先生为什么总戴着套袖。也许,他也会说是为了爱护衣服,但我深信,孙犁先生珍爱的不仅仅是衣服。不然,为什么一位山里老人的靛蓝衣裤,就能引他写出《山地回忆》那样的名篇?尽管《山地回忆》里的一切和套袖并无联系,但它联系着织布、买布,作家没有忘记,战争年代山里一个单纯、善良的女孩子为他缝过一双结实的布袜子。而作家更珍爱的,是那女孩子为他缝制袜子所付出的劳动和在这劳动中倾注的难以估价的感情,展现的中华民族乐观向上、坚忍不拔的天性。是这种感情和天性,滋养着作家的心灵。

    ⑩正月已近。“正月里来是新春”,春天是开拓、创造的季节。春天永远属于勤劳、质朴、潜心创造着的人。春天离珍惜它的人最近。

    (有删改)

    1. (1) 文中记叙了“我”与孙犁先生的三次见面,请梳理文章相关情节填写下表.

      次数

      见面时间

      当时情形

      孙犁先生给“我”的印象

      第一次

      1979年秋日的一个下午

      他正在捡豆粒

      第二次

      朴实、活力十足

      第三次

       

      大约是在写作

    2. (2) 请从描写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

      看见来人,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微笑着说:“别人收了豆子,剩下几粒不要了。我捡起来,可以给花施肥。丢了怪可惜的。”

    3. (3)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 . 本文借物抒情,通过叙写“我”对套袖逐步深入的认识过程,颂扬了孙犁先生的简朴美德和潜心创造的精神。 B . “套袖”是行文的线索,作者三见孙犁先生,次次都写到了套袖,并通过套袖反映出孙犁先生的不苟言笑与宽容。 C . 徐光耀老师让“我”“读一读孙犁”,可以想见他认为孙犁及其作品可以给“我”为文为人等方面的启示。 D . 作者说孙犁先生的住处是高墙大院,并特意用了引号,强调了孙犁先生的院落高大,与他的大作家身份相匹配。 E . 全文反复强调套袖,以小见大,以普通平凡的细节,表现了大师品质的高尚,使孙犁先生戴套袖的形象深入读者的心。
    4. (4) 本文多次描写孙犁先生戴着袖套的细节,表现了孙犁先生怎样的品质?有人认为这篇文章的结尾段与全文内容联系不大,可以删去。你认为可以删去吗?请表明观点并阐述理由。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