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学期,我们认识了很多有名有姓的英雄。而在近现代史上,还有很多锲而不舍创造奇迹的无名英雄也值得我们铭记。在北京西山无名英雄纪念广场,刻着这样一段碑文——“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勋永垂不朽",革命战争年代,在隐蔽战线,他们奋不顾身 , 为新中国走向胜利夯基垒台;岁月静好的今天,在看不见的战场,他们鞠躬尽瘁 , 为中国梦圆满实现保驾护航。这些家喻户晓的英雄们,用忠诚和信仰铸就无名丰碑,用热血和生命锤炼红色基因。
班级转来一位新同学,他整日一言不发,也不参与课堂小组讨论。作为同桌,你想劝他参与到讨论中来。你对他说:
诗文为心声,乃为上乘。如《木兰诗》中“,”表现花木兰急速行军、奔赴战场的英雄风姿;岑参用“,”表达自己既渴望赴边报国建功又不忍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王维《竹里馆》中“,”所展现的实际行动又使我们感受到诗人为人处世的淡泊与超然。
清明假期,七年级3班的学生来到长沙烈士公园,在这里开展“家国天下”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按照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长沙,是一片革命的热土,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____;爱国将领薛岳,在长沙会战中坚守阵地,为抗日的胜利奠定了基础;革命烈士陈树湘,宁愿绞断自己的肠子,也不愿意向敌人屈服投降……长沙的革命故事,是一部血泪交融的英雄史诗。
【甲】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乙】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李白
一为迁客②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③五月落梅花④。
【注】①这是李白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迁客:指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③江城:指江夏(今湖北武昌),因在长江、汉水之滨,故称江城。④落梅花:古代有笛曲《梅花落》,诗人这里有意写成“落梅花”。
诗名 | 所含笛曲名 | 曲名分析 | 所表达的情感 |
《春夜洛城闻笛》 | 《折杨柳》 | ① | 思乡之情 |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 《梅花落》 | 江城五月,正当初夏,笛曲动人,如见满天飘落的梅花,凛然生寒。 | ② |
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固,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平?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念然回:“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选自欧阳修(归田录》
李遥买杖
随州①大洪山人李遥,杀人亡命。逾年,至秭归②,因出市,见鬻③柱杖者,等闲以数十钱买之。是时,稀归适又有邑民为人所杀,求贼甚急。民之子见遥所操杖,识之曰“此吾父杖也”,遵以告官司,执遥验之,果邑民之杖也,榜掠备至④。遥实买杖,而鬻者已不见,卒未有以自明。有司诘其行止来历势不可隐乃通随州而大洪山杀人之罪遂败,卒不知需杖者何人。市人千万而遥适值之,因缘及其隐匿,此亦事之可怪者。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①随州:地名,在今湖北省北部。②秭归:地名,在今湖北省西部。③鬻(yù):卖。④榜掠备至:受尽拷打。
例句:等闲以数十钱买之 而鬻者已不见
遥实买杖,而鬻者已不见,卒未有以自明。
戴套袖的孙犁先生
铁凝
①我产生要当作家的妄想是在初中阶段。为了验证我成为作家的可能性,父亲还领我拜会了《小兵张嘎》的作者徐光耀老师。记得有一次徐光耀老师对我说:“在中国作家里你应该读一读孙犁。"我立即大言不惭地答曰:“孙犁的书我都读过。”他又问:“你读过《铁木前传》吗?”我说:“我差不多可以背诵。”
②1979年,我从插队的乡村回到城市,在一家杂志社做小说编辑,业余也写小说。秋天,百花文艺出版社准备为我出版第一本小说集,我被李克明、顾传等二位编辑热情请去天津面谈出版的事。行前已故作家韩映山嘱我带封信给孙犁先生。
③1979年秋日的一个下午,由李克明同志陪同,我终于走进了孙犁先生的“高墙大院”。这是一座早已失却规矩和章法的大院,孙犁先生曾在文章里多次提及,并详细描述过它的衰败经过。如今各种凹凸不平的土堆、土坑在院里自由地起伏着,稍显平整的一块地,一户人家还种了一小片黄豆。那天黄豆刚刚收过,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子。我看到他的侧面,已猜出那是谁。看见来人,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花给我们,微笑着说:“别人收了在子,刺下几粒不要了。我捡起来,可以给花施肥,丢了怪可惜的。”
④他身材很高,面容温厚,语调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说话时眼睛狠少朝你直视,你却时时能感觉到他的关注或者观察,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接着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问我的写作、工作情况。我很快就如释重负。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会不苟言笑的,戴着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近感。
⑤其后不久,我写了一篇名叫《灶火的故事》的短篇小说,篇幅却不短,大约一万五千字,自己挺看重,拿给省内几位老师看,不料有看过的长者好心劝我不要这样写了,说"路子”有问题,我心中偷偷地不服,又斗胆将它寄给孙犁先生,想不到他立即在《天津日报》的《文艺》增刊上发了出来,《小说月报》也很快作了转载。
⑥我再次见到孙犁先生是次年初冬。那天很冷,刮着大风。他刚裁出一沓沓粉连纸,和保姆准备糊窗缝。见我进屋,孙犁先生迎过来第一句话就说:“铁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见老?我这两年老得特别快。”当时我说:“您是见老。”也许是门外的风、房间的清冷和那沓糊窗缝用的粉连纸加强了我这种印象,但我说完很后悔,我不该迎合老人去证实他的衰老感。接着我便发现,孙犁先生两只袄袖上,仍旧套着一副干净的青色套袖,看上去人就洋溢着一种干练的活力,一种不愿停下手、时刻准备工作的情绪。这样的状态,是不能被称作衰老的。
⑦我第三次见到孙犁先生,是和几位同行一道。那天他没捡豆粒,也没糊窗缝,他坐在写字台前,桌面摊开着纸和笔,大约是在写作。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座。我还是先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见了那副套袖。记得那天他很高兴,随便地和大家聊着天,并没有摘去套袖的意思。这时我才意识到,戴套袖并不是孙犁先生的临时“武装”。
⑧多年之后,有一次我把友人赠我的几函宣纸精印的华笺寄给孙犁先生时,收到他这样的回信,他说:“同时收到你的来信和惠赠的华笺,我十分喜欢。”但又说:“我一向珍惜纸张,平日写稿写信,用纸亦极不讲究。每遇好纸,笔墨就要拘束,深恐把纸糟蹋了……”如果我不曾见过习惯戴套袖的孙犁先生,或许我会猜测这是一个名作家的“矫情”,但是我见过的戴着套袖的孙犁,见过了他写给我的所有信件,那信纸不是《天津日报》那种微黄且脆硬的稿纸就是邮局出售的明信片,信封则永远是印有红色“天津日报”字样的那种。
⑨一副棉花套袖,到底联系着什么,我说不清。我没问过孙犁先生为什么总戴着套袖。也许,他也会说是为了爱护衣服,但我深信,孙犁先生珍爱的不仅仅是衣服。不然,为什么一位山里老人的靛蓝衣裤,就能引他写出《山地回忆》那样的名篇?尽管《山地回忆》里的一切和套袖并无联系,但它联系着织布、买布,作家没有忘记,战争年代山里一个单纯、善良的女孩子为他缝过一双结实的布袜子。而作家更珍爱的,是那女孩子为他缝制袜子所付出的劳动和在这劳动中倾注的难以估价的感情,展现的中华民族乐观向上、坚忍不拔的天性。是这种感情和天性,滋养着作家的心灵。
⑩正月已近。“正月里来是新春”,春天是开拓、创造的季节。春天永远属于勤劳、质朴、潜心创造着的人。春天离珍惜它的人最近。
(有删改)
次数 | 见面时间 | 当时情形 | 孙犁先生给“我”的印象 |
第一次 | 1979年秋日的一个下午 | 他正在捡豆粒 | ① |
第二次 | ② | ③ | 朴实、活力十足 |
第三次 | 大约是在写作 | ④ |
看见来人,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微笑着说:“别人收了豆子,剩下几粒不要了。我捡起来,可以给花施肥。丢了怪可惜的。”
①虎妞掏钱买车
②虎妞假装怀孕
③虎妞"下嫁”祥子
④虎妞和父亲彻底吵翻
祥子的生活多半仗着这种残存的仪式与规矩。可是,作这点事,他也不算个好手。他那么大的个子,偏争着去打一面飞虎旗,或一对矩窄的挽联;那校重的红伞与肃静牌等等,他都不肯去动。和个老人,小孩,甚于至妇女,他也会去争竞。他似乎听不见那施号发令的锣声,他更永远不看前后的距离停匀不停匀,他留神的在地上找,看有没有值得拾起来的烟头儿。
(选自《骆驼祥子》,有删改)
从文段画横线句子“和个老人,小孩,甚于至妇女,他也会去争竟”中,你感受到了祥子怎样的变化?造成祥子这些变化的原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