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4高一下·三明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材料一:

    谓秦王曰:“臣惑王之轻齐、易楚,而卑畜韩也。臣闻,王兵胜而不骄,伯主约而不忿。胜而不骄,故能服世;约而不忿,故能从邻。今王广德魏、赵而轻失齐,骄也;战胜宜阳,不恤楚交,忿也。骄、忿非伯主之业也,臣窃为大主虑之而不取也。《》云:‘不有初,鲜克有终。’故先王之所重者,唯始与终。何以知其然?昔吴王夫差栖越于会稽,胜齐于艾陵,为黄池之遇,无礼于宋,遂与勾践禽,死于干隧。能始而不能终也。今王破宜阳,残三川,而使天下之士不敢言;雍天下之国,徙两周之疆,而世主不敢交;塞阳侯 , 取黄棘,而韩、楚之兵不敢进。王若能为此尾,则三王不足四,五伯不足六;王若不能为此尾,而有后患,则臣恐诸侯之君,河、济之士,以王为吴王之事也。诗云:‘行百里者,半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今大王皆有骄色,以臣之心观之,天下之事,依世主之心,非楚受兵,必秦也。何以知其然也?秦人援魏以拒楚,楚人援韩以拒秦。四国之兵敌而未能复战也。齐、宋在绳墨之外以为权,故曰先得齐、宋者伐秦。秦先得齐、宋,则韩氏铄 , 韩氏铄,则楚孤而受兵也。楚先得齐,则魏氏铄,魏氏铄,则秦孤而受兵矣。若随此计而行之,则两国者必为天下笑矣。”

    (选自《战国策·秦策》,有删改)

    材料二:

    秦王与中期争论不胜秦王大怒中期徐行而去。或为中期说秦王曰:“悍人也!中期适遇明君故也,向者遇桀、纣,必杀之矣。”秦王因不罪。

    (选自《战国策·秦策》,有删改)

    [注]①秦王,指秦武王。②阳侯,要塞名。③诗,指相传的古语。④铄,削弱。⑤秦王,指秦昭王。

    1. (1)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秦王A与中期B争论C不胜D秦王E大怒F中期G徐行H而去。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窃,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辞,如“窃以为与君实游处想好之日久”(《答司马谏议书》)中的“窃”。 B . 《诗》,指《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为儒家经典“五经”之一。 C . “靡不有初”中的“靡”与成语“所向披靡”中的“靡”含义相同。 D . “半于九十”与“不拘于时”(《师说》)两句中的“于”字含义不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有人对秦武王说,不理解秦武王为什么要轻视齐、楚两国而小看韩国,并指出秦武王对魏、赵两国广施恩德而轻视失去齐国,是因为骄傲了。 B . 进谏的人还讲述了吴王夫差的故事,阐述了善始善终的重要性,告诉秦武王如果能贯彻到底,就能建立称王称霸的大业,否则就会有祸患。 C . 进谏的人认为,秦国、齐国、宋国、韩国的兵力相当而不敢再轻易开战,魏国、楚国置身事外而举足轻重,秦国应先得到这两国的援助。 D . 中期惹怒了秦昭王,有人对秦昭王说,中期遇上的是明君,如果遇上桀、纣那样的暴君,就会把中期杀掉了。秦昭王因此没有怪罪中期。
    4. (4)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②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③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