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4·绥江模拟)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切莫“以学自损”

    沈栖

    ①古今中外,诸如“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之类的名言,不胜枚举。然而,我国南北朝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勉学》中,强调“夫学者所以求益耳”的同时,提出“以学自损,不如无学”的理念。

    ②何以“以学自损”?

    ③最为“自损”的是,读书读成了“两脚书橱”,俗称书呆子。这类人平时手不释卷,貌似博学,但食而不化,把自己的脑袋弄得就像一大块放满五彩缤纷、斑驳不一颜料的调色板,哪怕各种颜料放置得很有条理,整块调色板仍旧欠缺和谐、连贯。鲁迅曾翻译的日本学者鹤见佑辅的《徒然的笃学》,称这种人读书“就像戈壁的沙漠吸收流水一样,吸收了知识,却并非一泓清泉,也不能喷到地面上”。他们看似笃学,一本正经,实为徒然,一事无成。徒然的笃学或如计时的沙漏,把沙注进去又漏出来,到头来一点痕迹也没留下;或如海绵,什么都吸收,挤一挤,流出来的东西原封不动,甚至还脏了些。

    ④读书就得像宝石矿床里的苦工,把矿渣甩在一旁,只要纯净的宝石,以期学以致用。“学以自损”者往往为读书而读书。有的人读书,“但能言之不能行之”,还有人读了几本书,自以为了不起,高人一等,到处炫耀,夸夸其谈,甚或凌忽长者,轻慢同列。其实,这种人只是“半桶水——晃得很”,何来真才实学?一旦遇到“瓷器活”,只能是捉襟见肘,尽出洋相,岂不“自损”?

    ⑤从界定“启蒙”就是人类脱离不成熟状态而言,读书委实是一种启蒙的必由之路。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的启蒙运动的口号是“勇敢地运用自己的理智”。“以学自损”者则不然。倘若一个人大量阅读,空闲的时刻则只稍作不动脑筋的消遣,长此以往就会逐渐失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像一个总是骑在马背上的人,最终会失去走路的能力一样。他们其实是把自己给读蠢了。读书,毕竟是学习别人的知识,要经过思考,要消化吸收,使之变成自己的思想养分,并从中激发出新的见解。倘若没有放开眼光,便不能取其精华,如此迂腐之举,毫无主见,更无创见,唯有盲从,“自损”至极!

    ⑥“以学自损”最甚莫如“损”了自己的性命。清代文学家纪晓岚认为“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无一卷书亦能害事”。他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写了沧州儒生刘羽冲,他“性孤僻,好讲古制,实迂阔不可行”。刘羽冲得到一本古代兵书,在家潜心“伏读经年”,自以为有统帅百万兵马的军事才能。适逢当地土匪猖獗,州官派他带领乡兵剿匪,结果全军覆没,自己也险些被擒。他后来又得到一本古代水利书籍,读了一年就夸口能使千里变沃土,结果开的沟渠反而引起大水,造成水灾,哀叹:“古人怎么欺骗我?”其实“书不误人人自误”。一是迂,过于迷信;二是狂,过于自信,结果害了卿卿性命。

    ⑦明代关中大理学家吕柟在“云魂精舍”讲学,弟子廉介请教“观书”问题。师答“观书”有三个层次:“其上,以我观书;其次,以书观我;其次,以书观书。”弟子不解,吕柟诠释道:第一个层次,指行有余力而学文,可以作圣;第二层次指领会圣人之言来规范自己的行为;第三层次,有“记诵之博,却无身心之实”,“误天下苍生者,皆以书观书者也”。

    1. (1) 阅读全文,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并简要说明作者是如何围绕这一论点展开论述的。
    2. (2) 文中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 (3) 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在学习中如何避免“以学自损”。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