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4八下·重庆市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4年2月21日,我们迎来了一个令人惊喜的冬日景象。这一天,许多人发现天空中飘落的不再是熟悉的雪花,而是晶莹剔透的“霰”。这一奇特的现象立刻引发了人们的热议,纷纷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材料一【气象科普】

    ①天气预报主持人张泰源:

    ②“霰”,其实是冬季降水的一种形态。

    ③雪、霰和冰粒都是固态降水,肉眼来看似乎差别并不大。那么如何分辨雪、霰、冰粒呢?南京市气象台的气象专家支招,通过“两看一听”,从形态、大小和声音就可以将它们轻松辨别出来。首先看形态,雪的形态多呈六角形,花样繁多,从天空是一片一片落下,故有“雪花”之称;霰是由冰粒子组成,为白色不透明状,形态为球状或近球状圆锥形;冰粒则是透明的球状或不规则形。其次看大小,雪的个头小,落地不易碎;霰的直径通常在2到5毫米,落地容易破碎;而冰粒的直径通常小于5毫米,质地硬不易破碎。最后听声音,雪落地比较安静,所以常描述“雪落无声”;霰落地会反弹有声,但声音较弱;冰粒则是落地反弹有清脆声。

    材料二【古人所见】

    ①霰,可不是现在才有的分类。对古人来说,霰,可不是什么冷知识。

    ②早在《楚辞》里它就出现过:“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无边无际的霰、雪飞飞扬扬,布满天空的浓云阴沉无光。

    ③1076年的正月十三日,苏东坡正在山东密州任上,这天夜晚,友人文勋请了他一桌酒席。他即兴作了一首词,起头一句就是:“帘外东风交雨霰。”也正是对霰的熟悉,1095年的秋天,苏东坡才会写出:“朝来庭下,飞英如霰。”花花朵朵像霰一样坠落。

    ④同样对霰很熟悉的谢朓,在离开南京出任宣城太守时,也会写下:“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此一去不知何时才能归来,泪水不禁像霰一般的掉落。任谁读到这一句,都会觉得这也太夸张了吧!

    (摘编自《扬子晚报》2024年2月22日)

    材料三【观点争鸣】

    ①观点一:自然现象无需大惊小怪

    有些专家认为,“霰”是一种自然现象,它的出现与气候变化有一定的关系,但并不是什么特别异常的现象。在气象学上,“霰”的出现通常与高空温度的变化有关,当高空温度降低时,水汽凝结成小冰粒,随着气流飘浮到地面,形成了“霰”。因此,“霰”的出现只是表明该地区的高空温度发生了变化,这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

    ②观点二:预示着气候变化的征兆

    然而,另一些专家则认为,“霰”的出现可能预示着气候变化的征兆。他们指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现象的频率和强度都在增加。而“霰”作为一种降水现象,它的出现可能与大气中水汽的分布和流动有关,也可能与气候变化有关。因此,“霰”的出现可能是一个信号,提醒我们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

    材料四【深入分析】

    ①那么,“霰”的出现究竟是自然现象还是气候变化的征兆呢?事实上,这个问题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专家们普遍认为,“霰”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它的出现与气候变化有一定的联系。但是,这种联系并不是必然的,也不是唯一的原因。因为气象变化是极其复杂的过程,“霰”的出现可能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

    ②此外,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霰”的出现也可能对当地的气候和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在某些地区,“霰”的出现可能会对交通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可能引发一些气象灾害。因此,我们不能仅仅把“霰”的出现看作是一种自然现象,而应该认真对待它可能带来的影响。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雪和霰是冬季固态降水的一种形态,但冰雹则不属于降水的形态。 B . 雪落地比较安静,霰落地声音较弱,冰粒则是落地反弹有清脆声。 C . 霰的出现属于异常的气候现象,此种信号提醒人们关注气候变化。 D . 气候变化必然导致霰的出现,但气候变化不是霰出现的唯一原因。
    2. (2) 阅读前三则材料,说说材料从哪些角度说明霰的。
    3. (3) 分析材料一画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4. (4) “人类有语言,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面对“霰”这一自然现象,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