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4高二下·绍兴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闻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顺人面明赏罚循天则用力塞面功立顺人则刑罚直面全行;明赏罚则伯夷、盗跖不乱。如此则白黑分矣。治国之臣效功于国以履位,见能于官以受职,尽力于权衡以任事。人臣皆宜其能,胜其官,轻其任,而莫怀馀力于心,莫负兼官之责于君。明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讼;使士不兼官,故技长;使人不同功,故莫争。争讼止,技长立,则强弱不角力,冰炭不合形,天下莫得相伤,治之至也。

    (节选自《韩非子·用人》)

    材料二

    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诫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通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

    臣光曰:去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

    1. (1)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将需断句对应的标号写在答题纸上。

      闻古之善用人者A必循天顺人B而明C赏罚D循天则用力寡E而功立F顺人则刑罚省G而令行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亡,文中通“无”,与《兼爱》“故不孝不慈亡有”中的“亡”意思相同。 B . 遂,文中指成就或顺利达到某个状态,与成语“功遂身退”中“遂”的意思相同。 C . 是,文中是代词“此”的意思,与《归去来兮辞》中“觉今是而昨非”的“是”的意思不同。 D . “故为国为家者”,“国”指王室贵族拥有的封地,“家”指诸侯拥有的封地。
    3. (3)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韩非子认为太平国家的臣子,需要做的是尽力发挥自己的才能,胜任官职,轻松完成任务,而不需要把余力保存在心里,不需要对君主担当兼职的责任。 B . 韩非子用“冰炭不合形”这一比喻,论证了明君要避免大臣中强者弱者之间做无谓的争斗,从而达到天下的人不相互损害这一“治世”的最高境界。 C . 司马光论辩技艺高超,他在论证德与才的关系时,通过类比论证的方法,以“云梦之竹”“棠溪之金”形象地阐明了德、才缺一不可的道理。 D . 司马光的用人观可以归结为:任人唯贤。即:先用圣人,次用君子,再次用愚人,最后用小人。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

      ②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

    5. (5) “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用人选官是历朝历代治国理政的重要问题。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简要概括韩非、司马光在用人选官方面的主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