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不孤必有邻
李朝德
①“德不孤,必有邻”语出《论语•里仁》篇,意思是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并且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与之相随。史载:大舜所居之地,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朱熹《论语集注》释曰:“邻,必以类应。故有德者必有其类从之,如居之有邻也。”皇侃《论语义疏》言:“邻,必为人所报也。”德,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并能以此凝聚、感召,影响他人
②中国自古就有厚德载物、德行天下的文化基因,讲究树德为先、立德为重、尚德为要。如,在坚守道德底线方面,勿施于人”“与人为善”“推己及人”,恪守良知;在树立道德理想方面,强调“大道之行也;在追求完美人格方面,倡导“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齐治平”“见贤思齐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无不体现出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
③“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此之谓不朽。”古人将“立德”置于“三不朽”之首位,旨在强调“德”对于做人,也是在倡导仁义、诚信、温良、恭敬、礼让、谦和等美好品德。周公制礼作乐,确立以德为本的价值观,齐之以礼”的王道仁政,继而被《大学》演化为“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的“大学之道”。为彰显光明美好的品德,反省提高自己的道德并推己及人
④“德者,本也。”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方向性作用,也是人们普遍追求的修身境界。北宋名臣范仲淹,毕生尊道贵德、以德立功,“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史,在朝廷则又如孔子”。去世之后,宋仁宗赐其谥号“文正”。“文”是当时社会对一个人学识的最高评价
⑤“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一个人能不能把握自己,成就功业,即使有丰富的知识,高深的学问,“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这也正是“人无德不立”的道理。
⑥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立德、修德贵在知行统一,重在身体力行。从身边小事做起,与人为善、扶危救难,见义勇为、敢于担当,守信践诺,敬业奉献、勤勉做事。“善不积不足以成名。”道德的养成是日积月累的过程,积小德成大德。
(选自《中国纪检监察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