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4高一下·杭州期中)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材料二: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

    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偪乎?亲以宠偪,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

    弗从,许晋使。

    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魏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

    (《左传·宫之奇谏假道》)

    【注】①僖公二年晋曾向虞借道伐虢,今又借道。②大伯、虞仲都是太王的儿子。昭:古时宗庙之制,始祖神位居中,子在左,称“昭”,子之子在右,称“穆”。昭位之子在穆,穆位之子在昭。周以太王为始祖,所以太王的三个儿子大伯、虞仲、王季都称为“昭”。③偪:同“逼”,亲近而又构成威胁。

    1. (1)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将虢A是灭B何C爱于虞D且虞能E亲F于桓庄乎G其H爱之也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执事,办事的官员,代指对方(文中指秦穆公),表示恭敬。 B . 厌,意为满足,与《短歌行》“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中的“厌”词义相同。 C . 因,依靠,与“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的“因”词义不同。 D . 荐,进献,与《窦娥冤》“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中的“荐”词义相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时,既充分考虑到郑国的利益,又处处在为秦国利益着想,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不卑不亢,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B . 晋文公面对秦国立场的突然转变,从“不仁”“不知”“不武”三个角度阐明不进攻的理由,表现出他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 C . 虢仲、虢叔,是王季的儿子,在周文王那里做过官,对周王室有功勋,记载他们功勋的簿册保存在盟府之中。 D . 宫之奇洞若观火,力谏虞公不要借道给晋,虞公不听。宫之奇料到虞国一定会灭亡,便带领全族离开了虞国,同时也料定虞国举行不了腊祭。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②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为甚,其可再乎?

    5. (5) 宫之奇从哪几个角度谏阻虞公借道给晋国?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