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4高三下·贵州模拟)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凡兵,贵其因也。因也者,因敌之险以为己固,因敌之谋以为己事。能审因而 , 胜则不可穷矣。胜不可穷之谓神,神则能不可胜也。夫兵,贵不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彼。圣人必在己者,不必在彼者,故执不可胜之术以遇不胜之敌。若此,则兵无失矣。凡兵之胜,敌之失也。胜失之兵,必隐必微,必积必抟。隐则胜阐矣,微则胜显矣,积则胜散矣,抟则胜离矣。诸搏攫柢噬之兽其用齿角爪牙也必托于卑微隐蔽此所以成胜

    (节选自《吕氏春秋·决胜》)

    材料二:

    武王问太公曰:“战车奈何?”

    太公曰:“步贵知变动,车贵知地形,骑贵知别径奇道,三军同名而异用也。凡车之死地有十,其胜地有八。”

    武王曰:“十死之地奈何?”

    太公曰:“往而无以还者,车之死地也;越绝险阻,乘敌远行者,车之竭地也;前易后险者,车之困地也;陷之险阻而难出者,车之绝地也;圮下渐泽、黑上黏埴者、车之劳地也;左险右易,上陵仰阪者,车之逆地也;草横亩,犯历深泽者,车之地也;车少地易,与步不敌者,车之败地也;后有沟渎,左有深水,右有峻坂者,车之坏地也;日夜霖雨,旬日不止,道路溃陷.前不能进,后不能解者,车之陷地也。此十者,车之死地也。故拙将之所以见擒,明将之所以能避也。”

    武王曰:“八胜之地奈何?”

    太公曰:“敌之前后行阵未定,即陷之;旌旗扰乱,人马数动,即陷之;士卒或前或后,或左或右,即陷之;阵不坚固,士卒前后相顾,即陷之;前往而疑,后恐而怯,即陷之;三军卒惊,皆而起,即陷之;战于易地,暮不能解,即陷之;远行而暮舍,三军恐惧,即陷之。此八者,车之胜地也。将明于十害八胜,敌虽围周,千乘万骑,前驱旁驰,万战必胜。”

    武王曰:“善哉!”

    (节选自《六韬·犬韬·战车》)

    【注】①抟:古“专”字,专一、集中。

    1. (1)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诸搏攫A柢噬B之兽C其用齿角D爪牙也E必托F于卑微隐蔽G此所以H成胜。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加,指加兵于敌,与《鱼我所欲也》中“万钟于我何加焉”的“加”意思不同。 B . 殷,茂盛,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莫不殷忧而道著”中“殷”意思不同。 C . 拂,逆,不顺利,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行拂乱其所为”中“拂”用法不同。 D . “皆薄而起”与《促织》“不终岁,薄产累尽”两句中的“薄”意思相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认为,当敌人公开暴露时,要隐蔽潜藏;当敌人兵力分散时,则要集中兵力,这便能克敌制胜、用兵如神了。 B . 材料一认为,打仗时要先了解己方能够凭借的条件,再采取相应的行动;作战获得胜利的,一定是因敌方犯下过错。 C . 材料二认为,在地势平坦之地用战车作战,一定能取胜,但如果战车数量很少而敌人步兵多,则不能抵挡其进攻。 D . 材料二认为,战斗中,步兵、车兵和骑兵三者作用不同,车兵如果对作战的地形情况认识不清,那么作战一定会失败。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圣人必在己者,不必在彼者,故执不可胜之术以遇不胜之敌。

      ②故拙将之所以见擒,明将之所以能避也。

    5. (5)  两则材料都讲述了用兵取胜的谋略,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