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开皇三年(583年)后,随着国家漕运活动频繁,开封(汴州)确立了交通运输的枢纽地位,其通过蔡颖线和淮泗线辐射了黄淮之间的平原地带,开封成为商船的重要停靠地和交易之地,商船散停在城外的河道之中。唐玄宗开元年间,政府多次整修汴河与黄河的连接点,开封也因运河成为众多“水路辐辏”型城市之一。安史之乱后,东部运河区的中原区变成了战场,洛阳几乎成为废墟,唯有江南道和淮南道的区域可作为国家财富的收集地,汴河作为连接这一区域的主要漕渠,地位较前代更为重要,于是开封运河演化出三条水路。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刘晏首先将“轻货自扬子至汴州”。大量官吏也认识到开封“控河朔之咽喉、通淮湖之运漕”的地位。大量轻货集中于此,开封仓储级别提升到国家级枢纽仓储的地位。796年后,重要高官屡次赴开封任职,在中央控制下,开封段运河再也未出现漕运与屯田争夺水源的状况。
——摘编自郭峰《隋唐五代开封运河演变与城市发展互动关系研究》
材料二 德国内河航道里程仅为7000多公里,但内河货运十分发达,其中人工运河的建设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德国的人工运河占航道总里程的25%。德国自工业革命开始至二战之前就修建了众多运河,其中连通北海和波罗的海的基尔运河于1885年建成使用、可通行战列舰、显著改善了地缘劣势,给了德国安全感。此外还沟通了茱菌河、威悉河、易北河等主要河流,初步建起了四通八达的内河航运网,现代化工业区鲁尔就在莱茵河附近,德国修建了4条人工开凿的运河将其与茱茵河联成一体.7000吨海轮可由此直达北海。德国跨水系运河与法国航运网相连,直抵北海岸线和地中海。二战后德国又进行了大规模水运建设,东西德统一后,又实施了统一的交通计划,进一步完善了内河航道网。
——摘编自韩时琳《德国运河建设的特点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