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桂林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卷

更新时间:2024-07-02 浏览次数:8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24高三下·桂林月考) 二里头遗址中有一处浅穴式家族墓地.墓主生前为铸锅工匠或高等级铸铜管理者。这类成员从事相同职业、死后就近埋葬的现象在二里头遗址中十分普遍,形成了家族墓地与不同功能的建筑遗迹在空间上紧密结合的特色墓地。这可用于佐证当时( )
    A . 社会管理能力十分强大 B . 社会分工呈现细化倾向 C . 早期国家形态初具雏形 D . 手工制造技术较为先进
  • 2. (2024高三下·桂林月考) 《淮南子》是汉武帝初期淮南王及其门客撰写的文集,该著作重新阐释了老子“公道”“正术”是“我无为,而民自化”的理念,认精神实质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权(推)自然之势”。这一思想( )
    A . 顺应了巩固封建专制的需要 B . 弥合了儒道间的价值分歧 C . 强化了黄老学说的教化功能 D . 意在促进君民关系的和谐
  • 3. (2024高三下·桂林月考) 下面为武周时期恒州鹿泉县检校官裴琳的德政碑的部分记载。这一记载反映出当时( )

    其年(长安二年)检校官奉敕总停(朝廷停罢检校官),君(指裴琳)则随停,例也。百姓众庶而谋,我君去矣。人斯悴矣。若不□命而诣阙(奔赴京都)乞留,道路相属。奉长安三年四月救:“元瑶清平化俗,奉法无私、人不忍欺,吏不敢犯……特听修旧检校。”

    A . 德政是地方监察的价值导向 B . 中央与地方政府存在权力博弈行为 C . 官僚考课呈现多元评价体系 D . 民间力量在国家治理中具有能动性
  • 4. (2024高二下·遂宁月考) 北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下令官告院(掌官吏委任状的机构)绫纸库,“令三司与提举司(依品级)定逐色绫罗纸、襟轴各三副,印押充样(元样,标准),分留两作坊及本院,每送纳之时,将元样比类交纳”。北宋政府的这一举措( )
    A . 注重对工艺技术的改进 B . 表明三司共同承担手工业管理职能 C . 服务于国家礼制的需要 D . 有效维护了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地位
  • 5. (2024高三下·桂林月考) 明弘治五年(1492年),明孝宗责成刑部尚书彭韶组织《问刑条例》的修编工作,将一部分与《大明律》适用相关的奏准“斟酌损益,著为事例”,以便“京城司法多者……通行内外,与《大明律》兼用,庶事例有定,情罪无遗”。这一做法( )
    A . 确保了审判结果的公正 B . 增强了律法的灵活性与务实性 C . 杜绝了司法腐败的可能 D . 反映出法律蕴含一定人文关怀
  • 6. (2024高三下·桂林月考) 如表为19世纪40年代中国士人翻译引用或自编书籍中关于法国大革命的部分表述。这可用于说明,当时中国( )

    作品

    对路易十六的评价

    对法国大革命的评价

    对法国大革命的原因分析

    《东西洋每月统计传》(译文)

    正义

    北方亚墨利加(即美国)之民与英吉利国交战,王助亚墨利加战胜,然其饷银渐减,故招爵、僧、民三品会集,寻聚效之法。国民弃王杀之

    (万国地理全图集)(译文)

    国主好色

    正义

    妾妇弄权,庶民怨之,废戕其主,而自择君

    《地理备考》(译文)

    正义

    国势大乱,国人拥戴拿破仑

    《外国史略》(译文)

    不修政事,国主好色

    正义

    国库耗于妃帝,乃议增饷以补国用,民心不服

    (瀛寰志略)

    王好渔色,内宠擅权扰民

    正义

    民不能堪

    A . 开放与保守并存的时代烙印 B . 学术研究视野得到拓展 C . 近代民族意识觉醒的渐进性 D . 近代化探索历程的曲折
  • 7. (2024高三下·桂林月考) 1906年,时人建议关于募集新学资金等“公益事业”所涉及的民间公产不能“官不经手”,应在各州县“设立公产调查局,由该州县选举公正绅商数人……禀由地方官给予照会,调查本邑公产若干,作为兴办公益之用”。这表明时人认识到( )
    A . 官绅合作是中国近代化的源动力 B . 救亡与兴办公益应相互结合 C . 地方政府职能的调整具有必要性 D . 基层力量是实施宪政的基础
  • 8. (2024高三下·桂林月考) 如图为现珍藏在江西省弋阳县档案馆内编号为002844的股票。该股票的发行( )

    A . 表明根据地注重保护工商业发展 B . 助推民族企业管理方式的创新 C . 印证革命统一战线的影响力提升 D . 仰赖于苏维埃政权的政府信用
  • 9. (2024高三下·桂林月考) 下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中国耕读教育研究的关键词图谱。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 国民教育体系发展已趋于完善 B . 高等教育顺应经济建设的现实需要 C . 传统文化涵养了中国式现代化 D . 传统与现代教育体制矛盾得到纾解
  • 10. (2024高三下·桂林月考)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部分国有工业企业为安置待业人员和富余职工,兴办了一批劳动服务型下属单位、可为企业内部提供如餐饮、洗浴、就医、教育、用车等服务,也可面向社会进行生产经营、独立经营、自负盈亏。这一状况( )
    A . 拓宽了农业劳动力转移途径 B . 适应了经济体制转型的需要 C . 得益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D . 意在增强企业国际竞争优势
  • 11. (2024高二下·鹤壁) 荷马时代文学中的英雄形象,不再是早期希腊神话中英雄身上那种惊人的单一性格——英勇,他们既与大地血脉相通,有着集体的道德观,又表现出显示自我的强烈愿望,如《奥德赛》中极力描绘了结束特洛伊战争的奥德赛的狡黠性格。这种转变( )
    A . 印证人文主义精神深入发展 B . 完全摆脱了宗教神学的精神束缚 C . 彰显了崇尚理性的社会氛围 D . 得益于城邦民主政治的辉煌成就
  • 12. (2024高三下·桂林月考) 13~14世纪西欧市政厅修建起来,上层为市长与市政委员的会议室,用于组织市民立法活动和执行法律,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地行会的领导者和城市新贵族还在此举行舞会和聚会,是新贵族阶层的集体性宫殿。这反映出当时这些地区( )
    A . 社会转型因素已孕育 B . 权力结构呈现出多头领导特征 C . 城市功能渐趋多元化 D . 贵族势力渗透手工业行会内部
  • 13. (2024高一下·哈尔滨期末) 17世纪以前,西班牙和葡萄牙崇尚“发现论”,即因该国“发现”而被教皇赐予美洲土地的财产权或产权;17世纪以后,英国用格劳秀斯的殖民地财产化理论对“发现论”发起挑战,宣称只有“有效统治”即确立管辖和统治机制才符合万国法。这一变化表明( )
    A . 美洲成为西欧各国争夺的焦点 B . 国家治理呈现出法制化趋势 C . 殖民扩张的经济目的退居次位 D . 国际法成为殖民争夺的工具
  • 14. (2024高三下·桂林月考) 卡特尔和辛迪加等组织极力削减一切竞争者及站在联合组织之外的一切企业、“自由市场日益成为过去的事情”,而残酷的竞争却广泛化且激烈化,如煤炭大王和石油大王为保证最大限度利润,力图使政府通过能保证其各自垄断地位的法案。这可用于印证( )
    A . 政府在现代化道路中作用突出 B . 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 C . 资本集中严重制约着利润增值 D . 自由主义具有深远的影响
  • 15. (2024高三下·桂林月考) 一战后德国保守主义宣称德国要求停战时,德国军队本身仍然完好无损,而因为国内左派势力和敌人的勾结,使得国内民众出现罢工、破坏生产等情绪和行动,从而出现了关于德国战败原因的“刀刺在背传说”(如下图)。这揭示了( )

    A . 西方世界精神危机凸显 B . 舆论宣传左右战争形势 C . 战后国际秩序暗含危机 D . 德国国内反战情绪高涨
  • 16. (2024高三下·桂林月考) 如图是1965~1995年发展中国家部分商品在出口贸易中所占份额情况(单位:%)。据此可知,这一时期发展中国家( )

    A . 农业发展对外依赖度较高 B . 产业结构局部调整受制于霸权主义 C . 外向型经济模式成为主导 D . 在国际分工中的优势得到一定提升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6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 17. (2024高三下·桂林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朝时期,史无专官,史官均由内阁、翰林院、各部院衙门以及征召、荐举、招考的学者担任,史书修完,史馆撤销,史官解散。比如钱大昕两次奉敕参与志书的修纂,与馆中同仁讨论体例,交换看法,逐步形成自己的方志修纂思想。乾隆三十年(1765年)国史馆在东华门内开馆,蒋良骐入史馆编纂、在纂修国史的过程中,不断抄录史馆资料,积少成多,遂编纂成书,是为《东华录》。尽管专制政权对史馆控制严格,但只要不触犯大忌,统治者一般都会“开明”处理。在编纂《明史》的过程中,潘耒等入史馆的私家学者提出核事实、乘公心、彰直道的思想,主张作史一定要“直则万世之公道伸,平则天下之人心服”。学者们在治学方向和方法上相互影响,甚至诸如经世致用的私家史学理念在官修史书中得以体现。但是所修史书切近帝王根本利益,有着严格的规章制度和修史准则,特别是乾隆对官修史书的指导思想、体例、内容等乾纲独断。晚清时期,一大批触觉灵敏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反思王朝危机,研究边疆史地和域外史地,魏源、姚莹等都是先行者。

    ——摘编自王记录《在官方史学与私家史学之间—从清代学者的活动看官、私史学的联系与冲突》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官、私史学的联系。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朝的史馆修史。
  • 18. (2024高三下·桂林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开皇三年(583年)后,随着国家漕运活动频繁,开封(汴州)确立了交通运输的枢纽地位,其通过蔡颖线和淮泗线辐射了黄淮之间的平原地带,开封成为商船的重要停靠地和交易之地,商船散停在城外的河道之中。唐玄宗开元年间,政府多次整修汴河与黄河的连接点,开封也因运河成为众多“水路辐辏”型城市之一。安史之乱后,东部运河区的中原区变成了战场,洛阳几乎成为废墟,唯有江南道和淮南道的区域可作为国家财富的收集地,汴河作为连接这一区域的主要漕渠,地位较前代更为重要,于是开封运河演化出三条水路。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刘晏首先将“轻货自扬子至汴州”。大量官吏也认识到开封“控河朔之咽喉、通淮湖之运漕”的地位。大量轻货集中于此,开封仓储级别提升到国家级枢纽仓储的地位。796年后,重要高官屡次赴开封任职,在中央控制下,开封段运河再也未出现漕运与屯田争夺水源的状况。

    ——摘编自郭峰《隋唐五代开封运河演变与城市发展互动关系研究》

    材料二 德国内河航道里程仅为7000多公里,但内河货运十分发达,其中人工运河的建设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德国的人工运河占航道总里程的25%。德国自工业革命开始至二战之前就修建了众多运河,其中连通北海和波罗的海的基尔运河于1885年建成使用、可通行战列舰、显著改善了地缘劣势,给了德国安全感。此外还沟通了茱菌河、威悉河、易北河等主要河流,初步建起了四通八达的内河航运网,现代化工业区鲁尔就在莱茵河附近,德国修建了4条人工开凿的运河将其与茱茵河联成一体.7000吨海轮可由此直达北海。德国跨水系运河与法国航运网相连,直抵北海岸线和地中海。二战后德国又进行了大规模水运建设,东西德统一后,又实施了统一的交通计划,进一步完善了内河航道网。

    ——摘编自韩时琳《德国运河建设的特点及启示》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开封段运河兴盛的主要表现,并简析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以来德国运河建设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运河建设的认识。
  • 19. (2024高二下·吉林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以来,英国平均每四五年就会发生一次荒歌,导致粮价上涨,骚乱活动频发。为此,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早期的中央政府通过王室公告、敕令和议会法令等限制乃至禁止粮食出口并免除粮食进口关税,同时在全国范围内搜查余粮以供应市场。而部分乡绅认为都铎政府试图用“粗糙的地方行政管理机器”来取代中间商,会适得其反。基于对地方情况的了解,乡绅通过请愿等方式对中央政策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担任治安法官的乡绅是中央教荒政策的主要执行者,中央政府通过他们的报告来了解相关政策的落实状况。地方乡绅还致力于改良农耕技术,以提高粮食产量,同时发表救荒册子和农书等。

    ——摘编自冯雅琼《近代早期英国救荒知识的产生及传播》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决定摒弃传统乡村社会救济理念和模式,改为以国家动员和组织乡村民众自救为主、发放救济物资为辅的理念和政策。乡村社会救济的根本途径就是提高物资产量,要提高产量就必须投入生产劳动,只有生产劳动才能增加产量。同时,通过乡贤和各级政府等渠道,要求破除农民的“等、靠、要”思想,提倡群众互助、自由借贷、变死钱为活钱等方法,对生产者采用先行贷粮、后收成品的方式、推动各地农副业生产恢复、副业的生产也成为增加灾民收入、提高灾民自救能力的重要方式。各地政府工作人员与人民解放军开展节约“一两米运动”,有的机关甚至每日每人节约四五两粮食,有的干部拿出全部津贴救济灾民。

    ——摘编自谢迪斌《新中国初期乡村荒政与城乡二元结构的缘起》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近代早期英国乡绅救荒行为的主要因素。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近代早期英国相比,新中国成立初期救荒举措的优势。
  • 20. (2024高三下·桂林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93年,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颁发表《文明的冲突》一文,称冷战结束后,文明之间的斗争将取代意识形态斗争,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主要冲突。1996年,他直言“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绝大多数来自不同的文明,最可能逐步升级为更大规模战争的地区冲突”。亨廷顿强调,西方文明将受到所有其他文明的挑战。“文明冲突论”一经提出,就伴随着争议和批评。总的来说,学界对他的批评主要是认为他夸大了文明间对立,过分强调文明间冲突的一面。

    ——摘编自张旭鹏《“文明冲突论”逃蔽了冲突的本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评析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表述成文,史论结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