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现代文阅读Ⅰ

    先秦时期,老子面对社会的动荡不宁、人心的焦灼不安,于静观默想之间,依据“道法自然”的哲学理念,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治国理政之道,为当时也为后世贡献了一种独到的、高超的政治智慧。至汉代,淮南王刘安主持编撰的《淮南子》对《老子》的思想进行阐发,特别是对“无为”思想作出了颇有新意的解读。

    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淮南子》所奉行的,是形成于战国中后期、并在汉初被奉为治国之道的黄老道家思想。高诱在《淮南鸿烈解·序》中说,刘安及其宾客“讲论道德,总统仁义,而著此书。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归之于道”。这确实是一语中的。刘安本人曾说,在此书中,“帝王之道备矣”。他所说的“帝王之道”,一言以蔽之就是“无为而治”。对于老子提出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淮南子》一书首先澄清了世人对于老子无为思想的误解。《淮南子·原道》说:“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老子所说的“无为”,就是不违背自然,不要人为地干预事物自身的发展状态和规律,而非有些人所理解的“寂然无声,漠然不动,引之不来,推之不往”的无所作为。《淮南子》以古代圣王为“无为而治”的楷模,说明“无为而治”并非“感而不应,攻而不动”;相反,这些圣王心忧天下百姓之苦,全部身心都致力于为民兴利除害,终生勤恳不懈怠。

    按照《淮南子》的阐释,老子“无为”思想的本质是顺应自然。老子主张“无为”,并非主张消极保守、无所作为。他所主张的,是人们理性地认识天地万物的本性和规律,自觉遵循事物的本性和规律而不妄加干预。老子并不否认人可以辅助自然,但他强调辅助的前提首先是人应顺应自然,所谓“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人不要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在事物的运行、发展过程中对其横加干预,这就是老子“无为”思想的本义和真谛。所谓“无为而无不为”,其实包含着顺应事物自然规律的“有所为”。《淮南子》指出,老子认为人的“有为”之举往往弄巧成拙,使事物的发展最终出现始料所不及的结局——你越是想增益它,实际上反而减损了它;你越是想减损它,实际上反而增益了它。

    在《淮南子》看来,“无为”主张顺其自然但并不是任其自然,不做出主观努力,不发挥人的才智。例如,虽说自然的地势都是西高东低,江河都是从西向东流入大海,但还必须要人来治理疏导河道,才能使河水畅流无阻;吊说到了美天禾苗都能生长,但还需要人来辛勤劳作,才能使庄稼获得丰收。假若“无为”就是听任水自流,坐待苗自长,那么即使圣王也不可能坐收“无为而无不为”之功效。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淮南子》还进一步区分了“塞而无为”与“通而无为”。前者指人们对于事物采取无所用心、无所事事的态度。后者指的是人们在通晓、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的“无为”。“塞而无为”是真正的无所作为,“通而无为”则是不“强为”。《淮南子》举例说,若试图用火烤干水井,试图让淮河水倒灌八公山,从自己的主观意志出发而违背自然规律,那就是老子所反对的“有为”“强为”。

    简言之,“无为”就是“不易自然”,即不人为改变自然,“无为而治”其实是遵循事物自然规律的“有为而治”。“通而无为”则是由于通晓事物运行的规律而不做违背规律的事。这可以说是《淮南子》对老子“无为而为不为”思想的申明、发挥甚至某种程度的超越。老子提出“辅万物之自然”,而《淮南子》则进一步提出“通”万物之自然,即认识、掌握万物运行的自然规律,从而在此基础上实现无为而治。可见,先秦之后,老子的“无为”思想不仅绵延赓续,而且在政治思想领域引发出堪称真知灼见的新见解。

    从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到《淮南子》的“通而无为”,这种思想至今仍然能给现代人类以有益的启迪。从微观层面看,“无为”智慧能够被运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等实践活动之中,警示人们不要从主观意志出发而盲目地“有为”“强为”,引导人们致力于“通而无为”,在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顺势而为、有所为有所不为。从宏观层面看,这种“无为”智慧能为现代人类如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提供启示。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成功和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在利用、控制、改造自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无论科学技术进步到何种程度,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控制、改造都不能够从主观意志出发而盲目地“有为”“强为”,不要以为当代人类凭借科学技术就可以对自然界为所欲为。不明白这个道理,不致力于与自然界和谐相处,人类的行为就会由于违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而受到自然的惩罚。

    (摘编自余秉颐《从“无为而无不为”到“通而无为”》)

    1.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先秦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的治国主张,体现了其高超的政治智慧,这种主张源于其“道法自然”的哲学理念。 B . 刘安所说的“帝王之道”,其实质是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这种“无为”并非“感而不应,攻而不动”的无所作为。 C . 《淮南子》认为,老子“无为”思想的本质是顺应自然,人的任何“有为”之举往往会使事物的发展最终适得其反。 D . 同样是“无为”,“通而无为”迥异于“塞而无为”,前者是通晓、尊重规律的不“强为”,后者则是真正的无所作为。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老子主张“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意味着他并不否认人可以辅助自然,而是强调辅助的前提首先是人要顺应自然。 B . 如同老子一样,《淮南子》主张“无为”,其实质并不是任其自然,而是在顺其自然的前提下,努力发挥人的才智去有所为。 C . 《淮南子》提出的“不易自然”“有为而治”“通而无为”三大思想,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思想。 D . 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淮南子》的“通而无为”思想都说明:在认识、尊重事物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人类可以顺势而为。
    3. (3) 下列各项事例中,不属于老子所说的“无为”之举的一项是( )
      A . 周文王礼贤下士,遍寻人才,得到了姜太公的辅助而振兴西周。 B . 大禹用疏导之法治理洪水泛滥,使天下百姓免受了洪涝之灾。 C . 神农氏遍尝百草而教华夏子民学会种植五谷,使之得以足食。 D . 有巢氏构木为巢室,袭叶为衣裳,带领原始人开创了巢居文明。
    4. (4) 《淮南子》对老子“无为”思想作出了哪两个颇有新意的解读?请据文意概括说明。
    5. (5) 有同学认为“无为而治”思想只是先秦的哲学,距今数千年,在当代已没有学习的必要。请你用本文所说的理由反驳他。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