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为养也。故民无仰则君无养,民无食则不可事。五谷尽收,则五味尽御于主,不尽收则不尽御。故凶饥存乎国,君朝之衣不革制,彻 , 涂不芸,马不食粟,婢妾不衣帛 , 此告不足之至也。

    今有负其子而汲者,队其子于井中,其母必从而道之。今岁凶,民饥,道馑,此疚重于队其子,其可无察邪?为者寡,食者众,则岁无丰。财不足则反之时,食不足则反之用。故先民以时生财,固本而用财,则财足。故虽上世之圣王,岂能使五谷常收而旱水不至哉!然而无冻饿之民者,何也?其力时急而自养俭也。故《夏书》曰:“禹七年水。”《殷书》曰:“汤五年旱。”此其离凶饿甚矣,然而民不冻饿者,何也?其生财密,其用之节也。

    故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库无备兵虽有义不能征无义城郭不备完不可以自守;心无备虑,不可以应卒。夫桀无待汤之备,故放;纣无待武王之备,故杀。桀纣贵为天子,富有天下,然而皆灭亡于百里之君者,何也?有富贵而不为备也。故备者,国之重也;食者,国之宝也;兵者,国之爪也;城者,所以自守也。此三者,国之具也。且夫食者,圣人之所宝也。故《周书》曰:“国无三年之食者,国非其国也;家无三年之食者,子非其子也。”此之谓国备。

    (节选自《墨子·七患》)

    注:①队:通“坠”。

    材料二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 , 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节选自晁错《论贵粟疏》)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库无A备兵B虽有C义D不能E征F无义G城郭H不备I完J不可以K自守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骖騑,指驾车时两旁的马,与《滕王阁序》中“俨骖騑于上路”的“骖騑”意思相同。 B . 衣帛,指穿丝织服装,与《齐桓晋文之事》中“老者衣帛食肉”的“衣帛”意思相同。 C . 应卒,指应对突发情况,“卒”与《陈情表》中“庶刘侥幸,保卒余年”的“卒”意思相同。 D . 实仓廪,指充实仓库,“实”与“春华秋实”和“有名无实”的“实”意思都不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粮食是百姓生活所仰赖和用以供养君王的东西,发生饥荒时,君王也应节约衣食等方面的用度,以示与百姓同甘共苦。 B . 材料借用“队其子于井中,其母必从而道之”的事例,生动说明在发生灾荒时,君王应心怀愧疚并引导百姓积极自救。 C . 夏桀和商纣虽贵为天子,却因没有注意戒备和预防,最终亡于小国诸侯,因此做好准备防止祸患,是国家重要的工作。 D . 贤明的君王懂得吃饱穿暖是人之常情,所以会让老百姓从事生产,并且减轻赋税,增加储蓄,最终也就能够拥有人民。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先民以时生财,固本而用财,则财足。

      ②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

    5. (5) 历史上圣明的君王,是如何做到让百姓远离冻饿的?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