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南省长沙市2024届一中高考语文适应性演练试卷(一)

更新时间:2024-06-24 浏览次数:6 类型:高考模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这棵栽植于道光年间的古树是一棵‘救命树’,保护在树上避难的村民免受洪水侵袭,如今我们将其列为‘乡愁保护点’,有工作人员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在雄安新区大王镇大阳村,安新县乡愁保护工作队成员指着一棵古槐树说道。

    雄安新区已经进入大规模开工建设阶段,在如火如荼建设场面的背后,一些承载村民过往记忆的古宅、老树依然挺立,成为雄安新区的“乡愁文化遗产”。

    为保护雄安新区的“乡愁文化遗产”,雄安新区在全国没有可资借鉴的情况下,率先成立雄安新区“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首创雄安新区“乡愁文化遗产”保护理念。

    随着“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的开展,雄安新区乡愁家底变得清晰起来。目前,雄安全城物质类乡愁点总数2 367项,非物质类乡愁遗产总数186项。

    “2020年新区征迁村原有88处‘乡愁保护点’,经过我们实地调查,又新增了93处。”雄安新区管委会公共服务局乡愁专班组长说。

    据他介绍,在雄安新区的大规模开工建设中也出现了工程建设和“乡愁保护点”位置冲突的现象,雄安新区乡愁工作专班采取了“一案一政策”的活态保护措施,根据“乡愁文化遗产”价值和规划建设需要,针对每一处“乡愁文化遗产”的特点制定了“特殊”政策,有效保护“乡愁文化遗产”的同时也配合了施工单位的工程进度。

    雄安新区未来将利用保存下来的古宅以及古宅构件建设历史街区,利用老物件建设展示新区农耕、渔猎以及民间艺术的博物馆,利用古树打造乡愁林,让未来的新区居民记得住“乡愁”。

    除此之外,雄安新区将启动“数字乡愁”影像留存和“数字乡愁云”工作,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展示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三维实时渲染技术等,构建与现实世界孪生的数字虚拟空间。通过对雄安新区内的数字乡愁点进行VR及视频解说制作,建立“数字乡愁”文化平台,最大限度保留和记录古村落乡愁。

    未来,雄安新区将进一步打造相应的雄安历史文化传承基地和展示区域,将传统文化融入雄安城市风貌之中。

    (摘编自鲁达、崔涛《“乡愁文化遗产”保护理念融入雄安规划建设》)

    材料二 儿谣里“摇摇摇,摇到外婆家”,在我们自己的经验中,“外婆家”充满着地域的意义。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

    乡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是“细胞分裂”的过程,一个人口在繁殖中的血缘社群,繁殖到一定程度,他们不能在一定地域上集居了,那是因为这社群所需的土地面积,因人口繁殖,也得不断地扩大。扩大到一个程度,住的地和工作的地距离太远,阻碍着效率时,这个社群不能不在区位上分裂。——这还是以土地可以无限扩张时说的。事实上,每个家族可以向外开垦的机会很有限,人口繁殖所引起的常是向内的精耕,精耕受着土地报酬递减律的限制,逼着这个社群分裂,分出来的部分另外到别的地方去找耕地。

    以我们自己来说吧,血缘性的地缘更是显著。我10岁就离开了家乡吴江,在苏州城里住了9年,但是我一直在各种文件的籍贯项下填着“江苏吴江”。抗战时期在云南住了8年,籍贯毫无改变,甚至生在云南的我的孩子,也继承着我的籍贯。她的一生大概也得老是填“江苏吴江”了。我们的祖宗在吴江已有20多代,但是在我们的灯笼上却贴着“江夏费”的大红字。江夏是在湖北,从地缘上说我有什么理由和江夏攀关系?真和我的孩子一般,凭什么可以和她从来没有到过的吴江发生地缘呢?在这里很显然在我们乡土社会里地缘还没有独立成为一种构成团结力的关系。我们的籍贯是取自我们的父亲的,并不是根据自己所生或所住的地方,而是和姓一般继承的,那是“血缘”,所以我们可以说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

    很多离开老家漂流到别地方去的人并不能像种子落入土中一般长成新村落,他们只能在其他已经形成的社区中设法插进去。如果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能结成一个地方社群,他们之间的联系可以是纯粹的地缘,而不是血缘了。这样血缘和地缘才能分离。但是事实上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却相当困难。我常在各地的村子里看到被称为“客边”“新客”“外村人”等的人物,在户口册上也有注明“寄籍”的。在现代都市里都规定着可以取得该地公民权的手续,主要的是一定的居住时期。但是在乡村里居住时期并不是个重要条件,因为我知道许多村子里已有几代历史的人还是被称为“新客”或“客边”的。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一些古宅、老树在雄安新区大规模开发中依然挺立,在于它们承载着村民们的记忆,也得益于新区“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 B . 雄安新区在对“乡愁文化遗产”的保护上走在全国前列,为其他地区开展此类工作提供了从理念到实践的可供借鉴的经验。 C . 乡土社会中,人口繁殖是无法避免的。因人口繁殖,土地有限,血缘社群便被迫分裂,部分人外出寻找耕地,于是产生乡愁。 D . 籍贯如同姓氏一样,是人们从父辈那里继承而来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地缘性,但归根结底和血缘有本质的不同。
    2.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虽然城市扩张对乡村的冲击时有发生,但通过灵活处理,因地制宜,可以妥善解决这类矛盾,既不影响发展,又能留住乡愁。 B . 雄安新区未来不仅会通过建设历史街区、博物馆等来保护物质类乡愁遗产,还会构建数字虚拟空间来保护非物质类乡愁遗产。 C . 与自己家相比,“外婆家”也有血缘上的意义,但通常在地缘上存在差异,不是血缘在空间上的投影,也不是血缘和地缘的合一。 D . 很多“新客”“客边”在村里就算繁衍了几代,依然无法获得本村的身份认同,说明中国乡土社会中的血缘和地缘是很难分离的。
    3. (3) 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 2000年,时任国民党副主席的吴伯雄回福建省永定县祭祖,完成了父亲吴鸿麟回乡祭祖的愿望,临别时,吴伯雄在吴氏宗祠里题词“敬宗昭德”。 B . 兴起于江浙一带的两头婚,既不属于男娶女嫁,也不属于女招男入赘。在两头婚家庭里,没有外公外婆的概念,小孩对爸爸妈妈的父母都叫爷爷奶奶。 C . 金庸先生的多部武侠小说都对湖北襄阳有生动的描述。金庸去世的当晚10点左右,襄阳的金庸迷们用蜡烛摆出“走好”两个大字,以追思纪念金庸。 D . 如今,农村的青壮年大多在外务工,留下“386061部队”:38,即妇女节,指留守妇女;60,即60岁,指留守老人;61,即儿童节,指留守儿童。
    4. (4) 材料二论证时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举出其中两种论证方法并简要分析。
    5. (5) 围绕“乡愁”,材料一在回答“是什么”和“怎样做”,材料二在回答“为什么”。请据此简要概括两则材料的内容。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归(节选)

    [日本]菊池宽

    [简朴的中等家庭。傍晚时分。母亲阿贵和儿子贤一郎、新二郎、女儿阿胤一起吃饭。突然门被人打开了,面容憔悴的宗太郎走进屋。贤一郎和母亲的脸色顿时大变,异常激动。新二郎和阿胤睁大了眼睛望着来人。]

    母 亲 啊,是你!你真是大变了啊!(对孩子)孩子们,他是你们的父亲。

    新二郎 是爸爸吗?我是新二郎。

    父 亲 啊,已经长成棒小伙子啦!我走时你还是个站都站不稳的……

    阿 胤 爸爸!我是阿胤。

    父 亲 我听说过生了个女儿,长得多秀气啊!

    母 亲 我说……唉,真不知从何说起呢!孩子们都长成人了,这比什么都好。

    父 亲 这实在是太好了!我老了,很想念你和孩子,便不由自主地跑了回来。我已经是个活不了多久的人了,希望你们都能原谅我。(望着贤一郎)贤儿,你能替我斟一杯酒吗?爸爸很久没有喝过好酒了。嗯,只有你的模样我还记得起来。

    [贤一郎不睬。]

    父 亲 新儿,那你替我斟上一杯。

    新二郎 是。

    [正要把酒杯递给父亲……]

    贤一郎 (口气坚决地)放下!不能给他敬酒!

    母 亲 贤儿!你在说些什么呀?

    [父亲怒视贤一郎;新二郎和阿胤低头不语。]

    贤一郎 (理直气壮地)我们根本没有父亲!我们哪有什么父亲呢?

    父 亲 (抑制着愤怒)你说什么?

    贤一郎 (稍稍冷静下来)如果我们有父亲,母亲也不会在我八岁的时候牵着我的手到筑港去投海。幸好找错了地方,跳进浅水里,才被人救了出来。如果我们有父亲,我也不会十岁就给人家当小杂工。我们从小到大没得到过一点温暖,就是因为没有父亲!

    [母亲、阿胤和新二郎眼含泪花,父亲由愤怒渐渐转为悲伤。]

    新二郎 哥哥,既然妈妈都原谅了他,你也忍一忍,过去的事就不要再提了。

    贤一郎 (更加冷酷地)要说我们真有父亲,他就是从小折磨我们的仇人。在我的脑子里从未有过父爱的记忆,只记得父亲在我八岁之前从不管家里的事,只顾自己花天酒地地在外面胡混,欠下一身债,后来就带着情妇逃跑了,连母亲为我积蓄的十六块钱的存折也偷去了。

    新二郎 (含着泪)但是,哥哥,父亲现在不是……已经老了吗?

    贤一郎 新二郎,你怎么能不明不白地称他父亲?他年轻时不顾一切地寻欢作乐,现在上了年纪,动不了啦,才跑回来的。不管你怎么讲,我也决不承认他这个父亲。

    父 亲 (色厉内荏地)贤一郎!对你的生身父亲怎么能这样讲话?

    贤一郎 你还好意思说你是我们的生身父亲?二十年前,你已经抛弃了你做父亲的权利!

    [沉默,母亲和阿胤在抽泣。]

    父 亲 好吧,我立刻就走!无论落到什么地步,我还能混上碗饭吃。

    新二郎 请等一下!哥哥不管您,我会想办法奉养您老人家。

    贤一郎 新二郎!你受过他的什么好处?我可是尝过他拳头的滋味!你想想,是谁把你抚养大的?你念书的学费是哪里来的?那是我当小杂工挣来的钱!应当说我才是你和阿胤真正的父亲,尽到父亲责任的是我。现在,你愿意奉养他就奉养好了,从今以后咱们断绝来往!

    新二郎 可是……

    贤一郎 我受够了没有父亲的痛苦,所以不想让弟弟妹妹再受那种罪。我晚上连觉也舍不得睡,吃苦受累,才供弟弟妹妹中学毕了业。

    父 亲 (轻声地)不必再说了,我回来是你们的累赘。好,我走啦!保重吧!

    新二郎 (追着走去的父亲)您身上带钱了吗?不是还没吃晚饭吗?您有地方去吗?

    父 亲 (沮丧地)我本不应该再进这个家门,因为上了年纪,又体弱多病,不知不觉地就走回家里来了。(颤巍巍地站起)唉,算啦!我这把老骨头还愁没地方扔掉吗!(望了老妻一眼,开门走出。)

    母 亲 (哀求地)贤一郎!

    阿 胤 哥哥!

    贤一郎 阿新!快去把父亲喊回来!

    [新二郎迅速地跑向门外,三人紧张地等待着。少顷,新二郎脸色苍白地跑回来。]

    新二郎 在南路找遍了也没有找到,我再到北边去找,哥哥,你也来吧!

    贤一郎 (惊慌)怎么,没找到?一定能找到的!

    [贤一郎和新二郎发疯似的奔出。]

    (选自中国戏剧出版社《世界独幕剧选》,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贤一郎对父亲的反驳斥责,多次都是从“如果我们有父亲”这句话开始的,说明了他对父爱的渴望。 B . 母亲心地善良,任劳任怨,是一个典型的贤妻良母式的人物,她对长子贤一郎疼爱、敬重和愧疚。 C . 母亲对父亲的接受、劝长子与他父亲和解,只是出于对父权家长制的理解与顺从。 D . 本剧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上道德堕落问题的一些正当的看法和应有的批评态度。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剧的语言有丰富的潜台词。如“我们根本没有父亲”一句,潜台词是:父亲没有尽到责任,不配做父亲;“我们”没有得到父亲的抚养,不会承认这个父亲。 B . 本剧结构严谨,不是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而是利用富有性格特征的对话,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 C . 剧中的“色厉内荏地”属于剧本的舞台说明,父亲出现这样的神情反映出他矛盾的心理:因为权威被藐视而色厉,因为没有尽责而内荏。 D . 本剧虽然篇幅短小,但生动地描写了剧中每个人复杂、矛盾、充满纠葛的心理活动。
    3. (3) 贤一郎和新二郎对待父亲的态度为何完全不同?请简要概括。
    4. (4) 有评论家用“理与情的矛盾与统一”来评价《父归》中的人物贤一郎,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结合剧情谈谈你的看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为养也。故民无仰则君无养,民无食则不可事。五谷尽收,则五味尽御于主,不尽收则不尽御。故凶饥存乎国,君朝之衣不革制,彻 , 涂不芸,马不食粟,婢妾不衣帛 , 此告不足之至也。

    今有负其子而汲者,队其子于井中,其母必从而道之。今岁凶,民饥,道馑,此疚重于队其子,其可无察邪?为者寡,食者众,则岁无丰。财不足则反之时,食不足则反之用。故先民以时生财,固本而用财,则财足。故虽上世之圣王,岂能使五谷常收而旱水不至哉!然而无冻饿之民者,何也?其力时急而自养俭也。故《夏书》曰:“禹七年水。”《殷书》曰:“汤五年旱。”此其离凶饿甚矣,然而民不冻饿者,何也?其生财密,其用之节也。

    故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库无备兵虽有义不能征无义城郭不备完不可以自守;心无备虑,不可以应卒。夫桀无待汤之备,故放;纣无待武王之备,故杀。桀纣贵为天子,富有天下,然而皆灭亡于百里之君者,何也?有富贵而不为备也。故备者,国之重也;食者,国之宝也;兵者,国之爪也;城者,所以自守也。此三者,国之具也。且夫食者,圣人之所宝也。故《周书》曰:“国无三年之食者,国非其国也;家无三年之食者,子非其子也。”此之谓国备。

    (节选自《墨子·七患》)

    注:①队:通“坠”。

    材料二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 , 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节选自晁错《论贵粟疏》)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库无A备兵B虽有C义D不能E征F无义G城郭H不备I完J不可以K自守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骖騑,指驾车时两旁的马,与《滕王阁序》中“俨骖騑于上路”的“骖騑”意思相同。 B . 衣帛,指穿丝织服装,与《齐桓晋文之事》中“老者衣帛食肉”的“衣帛”意思相同。 C . 应卒,指应对突发情况,“卒”与《陈情表》中“庶刘侥幸,保卒余年”的“卒”意思相同。 D . 实仓廪,指充实仓库,“实”与“春华秋实”和“有名无实”的“实”意思都不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粮食是百姓生活所仰赖和用以供养君王的东西,发生饥荒时,君王也应节约衣食等方面的用度,以示与百姓同甘共苦。 B . 材料借用“队其子于井中,其母必从而道之”的事例,生动说明在发生灾荒时,君王应心怀愧疚并引导百姓积极自救。 C . 夏桀和商纣虽贵为天子,却因没有注意戒备和预防,最终亡于小国诸侯,因此做好准备防止祸患,是国家重要的工作。 D . 贤明的君王懂得吃饱穿暖是人之常情,所以会让老百姓从事生产,并且减轻赋税,增加储蓄,最终也就能够拥有人民。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先民以时生财,固本而用财,则财足。

      ②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

    5. (5) 历史上圣明的君王,是如何做到让百姓远离冻饿的?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 4. 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小题。

    正月二十日往歧亭,郡人

    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注】

    苏 轼

    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

    稍闻决决流冰谷,尽放青青没烧痕。

    数亩荒园留我住,半瓶浊酒待君温。

    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

    【注】 本诗写于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二年,潘、古、郭三人是作者在黄州结识的好友。歧亭,在今湖北麻城西北,苏轼在黄州期间时常往游。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写春天来得很快,诗人因“春寒”,仅仅十天不出门,而江边柳树已是一片嫩绿。 B . 颔联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既拟写了溪流潺潺之声,又描写了小草新绿之色,写出了春的生机。 C . 颈联是写送别的情形,作者用“留”“待”两字表达了朋友们为其饯行的深情厚谊。 D . 尾联的“细雨梅花正断魂”,写出了去年的今日,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时的悲伤心情。
    2. (2)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尾联貌似与送别没多大关系,实际却紧扣送别,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劝诫唐太宗吸取历史上王朝灭亡的教训,指出要想国家安定“”。
    2. (2) 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用“”两句,写出了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只有独自流泪的深沉的家国情怀。
    3. (3) 梦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或写梦中景、梦中事,或忆梦中人、梦中情,或借梦抒情,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他们将云冈、敦煌的山挖空造佛,将乐山一座石山改造成坐佛,将大足一条山沟里刻满佛,现在又在泰山的一条河沟里刻满了佛经。那些石窟是要修几百年经几代人才能完成的。这部经文呢?每字半米见方,入石三分,字体古朴苍劲。我想虽用不了几百年,可顶着烈日,挥汗如雨,在这坚硬的花岗石上一天也未必能刻出一两个字。中国的书有写在竹简上的,写在帛上、纸上的,今天我却看到一部名副其实的石头书。我在这本大书上轻轻漫步,生怕碰损它那已历经千年风雨的页面。我低头看那一横一竖,好像是一座古建筑的梁柱,又像古战场的剑戟,或者出土的青铜器。我慢慢地跪下轻轻抚摸这一点一捺,又舒展身子躺在这页大书上,仰天沉思。一般人登泰山多是在山顶坐等日出,大概很少有人能到这偏僻深沟里的石书上睡一会儿的。躺在书上就想起赫尔岑有一句关于书的名言:“书——是这一代对另一代的精神上的遗训。”泰山就是我们的先人传给后人的一本巨书。造物者造了这样一座山,这样既雄伟又秀丽的山体,又特意在草木流水间布了许多青石。人们就在这石上填刻自己的思想,一代一代,传到现在。人与自然就这样合作完成了一件杰作。

    1. (1)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B . 独有那可怕的屠伯——蛇,身体是细长的,圆径和鼠子差不多。 C . 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 D . 我们默然地对着,静听那汩——汩的桨声,几乎要入睡。
    2. (2) 博喻能够表现事物同一特征的不同侧面,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博喻进行简要分析。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造物者造了一座雄伟秀丽且在草木流水间布了许多青石的山。”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很多人都知道运动有助于缓解焦虑、抑郁等精神压力,医生也时常会建议,  ①  。但运动是否会带来“幸福”或“满足”之类的积极心理影响,却少有相关研究。最近有科学家就这个问题检视了23份运动与快乐幸福相关的研究文献。其中15份研究文献显示,经常运动者会比“肢体不勤”者的快乐感多出 52%,而  ②  又比完全不运动者高出两成。

    这表明,运动与“快乐幸福”有着直接关联。其他8份研究文献则认为由于缺乏理论支撑,最多只能证明运动与“快乐幸福”可能存在间接关联。根据23份研究文献,科学家认为,尽管仍然缺乏理论支撑,  ③  

    1. (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请用一个否定句概括“肢体不勤者”与经常运动者快乐感对比结果。不超过25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据新华社报道,当前我国机器人制造技术日趋成熟,在广东、山东等地已有不少人工岗位被机器人劳动力替代。记者了解到,当前“机器换人”所涉范围,已不局限于工业制造业,一些服务领域的人工岗位也开始被机器人劳动者悄然替代。

    上面两幅漫画引发了你的哪些联想与思考?请联系个人经历与社会生活,“真”思考、“真”表达,在语文课上做一个课前演讲。自拟标题、自定主题、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