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4·昭化模拟) 信·文化之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完成小题。

    【材料一】寒食节的缘由

    《荆楚岁时记》中记载: “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寒食节在农历冬至后105日,推算下来通常在清明前一二日,家家户户禁火、冷食。寒食节因而又被称为“禁火节” “冷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前后绵延两千余年。

    寒食节的起源普遍认为有两种。其一源自远古改火习俗,古时火种来之不易,为保证老百姓日常用火之便,往往将火种保存,使其昼夜不熄,但人们相信火是有生命的,火是会新陈代谢的,因而每年寒食之期,需将去年保存的旧火种熄灭,待到清明之日,再换新火,此谓“改火”,寓意万象更新。其二是为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名臣介子推。相传介子推追随晋献公之子重耳流亡他国十九年,后隐居不出。晋文公重耳为迫其出山而下令放火烧山,怎奈介子推坚执不回,抱树而亡,留下血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晋文公悲痛万分,为缅怀介子推,他将放火烧山的这天定为寒食节,下令民间禁火、只吃寒食、祭扫坟墓。

    (刊载于《今晚报》2023.4.6有删改)

    【材料二】寒食节与清明节之间的关系

    在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前者怀旧悼亡,后者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着密切的配合关系。禁火是为了出火,祭亡是为了佑生,这就是寒食与清明的内在文化关联。祭祀扫墓是寒食节的主要内容。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到了唐代,寒食扫墓成为官方认同并倡导的吉礼之一。唐玄宗时,朝廷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节前的寒食节。

    寒食节,春和景明,是踏青游玩的好时节。蹴鞠、荡秋千、踏青、咏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在这一天,古人尽享春日风光。

    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扫墓逐渐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寒食节中主要项目禁烟冷食,逐渐被淡化,到宋代寒食节逐渐开始被清明节取代。 (刊载于“阅读公社”2023.4.4 有删改)

    【材料三】寒食节的节气美食菜单

    食 品

    简 介

    枣 糕

    东汉《四民月令》写到:“齐人呼寒食为冷节, 以酷为蒸饼样, 团枣附之, 名曰枣糕。”枣糕是齐地寒食节专属食物, 用红枣面粉制作而成, 口感绵软, 营养丰富。红枣富含蛋白质、胡萝卜素、维生素C以及钙、磷、铁等成分。

    欢喜团

    在巴蜀一带, 清明前后有吃“欢喜团”的食俗。它由糯米粉滚成圆团, 包上白糖, 再镶上一层芝麻炸熟而成, 炸熟后外脆内软, 外焦里嫩, 吃起来一声脆响后糖汁四溢, 满嘴芝麻香。

    乌稔饭

    每年三月初三, 畲族人家家户户煮“乌稔饭”, 并馈赠汉族的亲戚朋友, 久而久之, 当地的汉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时食“乌稔饭”的习俗。特别是柘荣县民间, 每年都须用“乌饭”祭祀, 可见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民族和睦相处的大家庭。


    【材料四】
    寒食节的文化影响
        ①寒食节的形'成及演变,融合了古人的智慧和精神文化,对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寒食节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寒食节的核心忠孝以及诚信思想,对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起连接作用。艺术上,寒食节在历史发展中作为写作题材出现了很多的作品。涉及的著名诗人有:韩愈、白居易、王安石、杜甫等,为中国诗词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②在当代社会,传统文化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冲击,节俗文化的重要意义还在于提醒人们要保持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进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认同感。
    (摘自“百度百科”有删改)

    1. (1)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前后绵延仅两千年。 B . 远古时期“改火”的习俗,有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寓意,表达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C . 材料二中阐释了从“唐以前”到“唐玄宗时”再到“宋代”,寒食节与清明节关系的依次变化。 D . 禁烟冷食、扫墓这些寒食节的主要习俗,在时代的演变中逐渐被淡化,到宋代寒食节逐渐开始被清明节取代。
    2. (2) 寒食节当天,你的学校举办了节气美食品鉴会,请结合下面两位同学的要求,根据材料三分别为他们推荐符合口味的美食,并阐述理由。
      (1)小旺:甜上加甜,心里更甜。
      (2)小苍:我吃的不是美食,而是情怀。
    3. (3) 有人认为:现在寒食节逐渐被清明节所取代,我们无需再了解寒食节的文化。请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