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学进一步传入。经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太平天国的冲击,洋务派创置了一些有益于近代科技、文化、教育发展的设施。1862年8月24日清政府鉴于“与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情性,……欲悉各国情形,必谙其语言文字,方不受人欺蒙”,遂于北京设立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京师同文馆”,是清末最早设立的新式学堂。清政府通过同文馆的翻译、印刷出版活动了解西方世界,一定程度上启发民智。但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请简要评述京师同文馆的设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