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浙东北(ZDB)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历...

更新时间:2025-01-03 浏览次数:4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 1. (2024高二下·浙江期中)  西周至春秋时期,周公提出“敬天保民”思想并制礼作乐,史籍中常有“国人皆咎公”“以说(悦)于国人”“国人不欲,故出(驱逐)其君”等记载。《贞观政要》有言:“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这表明( )
    A . 宗法分封制逐渐崩溃 B . 人本思想不断丰富发展 C . 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 D . “国人”主导国家政治
  • 2. (2024高二下·浙江期中)  孟子被尊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和发展者。孟子的思想学说对唐宋之后的中国产生了深刻且巨大的影响,其中许多命题的哲学思辨以及伦理启示至今影响着中国乃至整个东亚。下列属于孟子的观点是( )
    A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B . “兼爱、非攻、尚贤” C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 . “存天理,灭人欲”
  • 3. (2024高二下·浙江期中)  《汉书·贾山传》记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体现了秦朝完善的道路建设。以下关于秦朝交通建设,说法正确的是( )
    A . 修筑大运河,沟通了中国南方和北方 B . 形成以大都为中心通向全国乃至境外的驿路交通网 C . 在西南地区修筑五尺道 D . 开凿连接湘水和黄河的灵渠
  • 4. (2024高二下·浙江期中)  史载,清代“汉口镇,天下四大镇之一也。成化年间,汉水改道,这里成为天然的避风良港。明朝末年,汉口已成为甲于全楚的商业巨镇。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由佛山镇至汉口镇……由汉口镇至朱仙镇……”。其中汉口镇位于下图中( )

    A . B . C . D .
  • 5. (2024高二下·浙江期中)  《汉书·平帝纪》记载:从公元8—253年的200余年间,有记载的大疫就达18次。如“元始二年(公元2年)郡国大旱蝗诏民疾病者,舍空邸等二,为置医药”。古人重视公共卫生和疫病的防治,也建立疫病的救治机构。以下关于中国古代疫病防治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 隋唐时期的寺庙病坊收治病人 B . 《本草纲目》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 C . 为防治天花发明了牛痘接种法 D . 把修建饮水道、下水道当作非常重要的工程
  • 6. (2024高二下·浙江期中)  明末清初,战争不断,疫病肆虐,江苏吴县吴有性弃科举而从医,留下了医学名著《瘟疫论》。嘉庆五年,江苏扬州李炳依据汉代中医临床学经典著作,结合自身的医学实践,对《瘟疫论》进行继承和扬弃,著成《辨疫琐言》。结合所学,李炳依据的经典著作是( )
    A . 《皇帝内经》 B . 《伤寒杂病论》 C . 《千金方》 D . 《唐本草》
  • 7. (2024高二下·浙江期中)  民居的建造不仅体现了居住地的自然环境,而且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经济水平和文化习俗。下列关于中西方民居的概述,正确的是( )

    ①兴隆洼遗址是巢居形式的代表②中国古代民居的设计突显等级礼制观念

    ③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是古希腊民居的核心④古罗马的复合式公寓有利于缓解住房紧缺

    A . ①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 8. (2024高二下·浙江期中)  在某一个特定年代中生产出来的工艺品,总是会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反映一个时代的特征。下图所示的那尔迈调色板,是国王用另一种方式向上天和神灵表达自己的诚意。此文物出自( )

    A . 古代印度 B . 古代希腊 C . 古代埃及 D . 古巴比伦
  • 9. (2024高二下·浙江期中)  社会流动,包括地理意义上的横向流动,也包括阶层意义上的纵向流动。社会流动推动社会发展。下列能够体现古代社会流动的史实有( )

    ①唐代科举制        ②日本移民至拉美        ③印欧人迁徙        ④日耳曼人南下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10. (2024高二下·浙江期中)  下图建筑群被称作柬埔寨国宝,是世界上最大的庙宇类建筑。该建筑可用以研究( )

    A . 儒家文化对东南亚的影响 B . 希腊化时代的不同宗教融合 C . 南亚文化对东南亚的影响 D . 蒙古西征对区域文化的重构
  • 11. (2024高二下·浙江期中)  在白人踏上美洲几个世纪前,危地马拉、墨西哥和安第斯高地的印第安人已经拥有几乎具有一切文明特征的较高的文化。下列项中,属于印第安人独特文化成就的有( )

    ①建造羽蛇神金字塔 ②发明了“玛雅历”

    ③广泛使用马拉战车 ④创造出20进制

    A . ①②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 12. (2024高二下·浙江期中)  如图中甲、乙、丙、丁四处为印欧人后裔所建立的四个主要文明区域。下列有关这四个文明区域,地域、文化成就及特征对应正确的是( )

    A . 甲——《十二铜表法》——崇尚理性和思辨 B . 乙——《吉尔伽美什》——继承古希腊文化 C . 丙——《伊戈尔远征记》——反映斯拉夫民族历史 D . 丁——《摩诃婆罗多》——遵循种姓等级制度
  • 13. (2024高二下·浙江期中) 19世纪有一条运河的开辟被认为是“恢复通往东方的道路而且成为复活旧商路的重要一步”。但是,开辟这条运河的最初想法“却是由法国人推动的,其最终目的是制约英国”。这条运河是( )
    A . 米迪运河 B . 伊利运河 C . 巴拿马运河 D . 苏伊士运河
  • 14. (2024高二下·自贡月考) 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大众休闲文化在欧美出现,戏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喜剧和音乐剧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反映出当时欧美(  )
    A . 城市化进展显著 B . 贫富差距逐渐消除 C . 工业化开始启动 D . 工人福利得到保障
  • 15. (2024高二下·东坡期末)  17—18世纪,以中国商品为代表的亚洲奢侈品涌入欧洲,很多欧洲贵族和富裕家庭以使用中国产品和效仿中国生活习俗为时尚。面对消费者的新需求,英国制造商充分借鉴其设计、多样性和美学特性,再结合英国消费者的品味和时尚,终于成功开发出本国生产的“新奢侈品”。材料反映出( )
    A . 中国奢侈品不再受到消费群体的喜爱 B . 企业已成为英国技术创新的主体 C . 商品的流通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D . 亚洲奢侈品被挤出英国国内市场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 16. (2024高二下·东坡期末)  晚清时期,西学不断传入,歌谣体读物《最新妇孺唱歌书》中写道:“万国通商口岸通,铁车轮舶疾如风。洲名澳亚欧非美,人种棕黄黑白红。世界群推老帝国,舞台谁是主人翁。诸君准备新人格,革命风潮逼远东。”这首歌谣反映了( )
    A . 义和团运动的蓬勃发展 B . 地主阶级洋务派注重民众的启蒙 C . 交通变革加速人口流动 D . 救亡图存之路的探索进一步深化
  • 17. (2024高二下·成都月考) 下表列举了现代拉丁美洲部分国家名称的起源及含义。综合表中信息可知,现代拉丁美洲( )                                                                                                                                                                                

    国名

    秘鲁

    墨西哥

    阿根廷

    哥伦比亚

    玻利维亚

    起源

    印第安语

    印第安语

    西班牙语

    西班牙语

    西班牙语

    含义

    玉米之仓

    太阳神

    白银

    哥伦布之国

    玻利瓦尔之国

    A . 民族意识不断觉醒 B . 多种文化同时并存 C . 农业经济较为发达 D . 殖民色彩日益浓厚
  • 18. (2024高二下·浙江期中)  15世纪之前的世界贸易,主要局限于各洲内部和亚欧大陆之间。近代以来,随着世界各洲之间贸易的扩大,全球贸易网逐渐形成。工业革命后,丰富的工业产品更快地输送到世界各地,世界贸易额迅速增长。两次世界大战影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冷战也使贸易受到极大影响。但二战后签署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以及围绕贸易的谈判仍推动着世界贸易的发展。21世纪,世界贸易突飞猛进。以上材料说明( )
    A . 全球贸易网的发展掌握在少数国家手中 B . 全球贸易在曲折中不断发展 C . 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占据主导 D . 生产的国际分工向深度发展
  • 19. (2024高二下·浙江期中) 自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新加坡就强调儒学文化的学习要从中小学生抓起,各个中小学都开展了儒家伦理课,从小就开始注重培养国民的修养和个人品德。新加坡不仅在学校开展儒学伦理教育,在社会上同样也呼吁儒家伦理,从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全国礼貌运动一直延续至今。关于这些运动说法正确的是(   )

    ①新加坡在经济发展中注重吸收儒家文化的精华

    ②政府应全面取代家庭所扮演的角色

    ③这些运动造就了有生产力的人民,推动经济增长

    ④新加坡人口结构多元,形成独特文化景观

    A . ①③ B . 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③④
  • 20. (2024高二下·浙江期中)  改革开放以来交通运输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中国政府把交通运输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扭转交通运输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被动局面。交通发展在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举措说明( )
    A . 中国城市交通多样化、立体化 B . 交通网成为国家社会发展的所需 C . 中国指导不同交通有序竞争 D . 中国建立世界上最完善的交通网
  • 21. (2024高二下·浙江期中)  传统观点认为,维新变法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腐败守旧势力的阻挠;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当时的经济基础不具备改革的条件;又有学者提出,改革政策的“支离、拖沓、过于追求全面”是致使其失败的重要原因。据此可知,关于维新变法失败原因的认识( )
    A . 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 . 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C . 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 D . 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第22题14分,第23题6分,第24题20分,第25题12分,共52分)
  • 22. (2024高二下·浙江期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安城是高度集权的唐帝国的中心和象征。作为横跨中亚陆上商路的东端终点,以及有史以来最大帝国的都城,长安城内挤满了来自亚洲各地的人。长安的整个规划和结构表现出唐朝对社会的严密控制,城市的规模和壮丽体现了唐王朝的力量和财富。……丝绸之路在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它东起长安,中经河西走廊,越过葱岭,西至地中海以达欧洲。唐高宗至唐玄宗时期,从事国际商贸的昭武九姓,承担着东西方交流的中介使命。

    ——摘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史记》曰“沿楼船,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隋唐时期,部分人对海洋的潮汐运动规律认识有了理性上的提高;宋元时期已有了升降舵和多副舵的运用,罗盘导航、天文定位以及航迹推算,使跨洋航海的宏愿与构想得以实现。15世纪在明成祖支持下,开始了历时28年的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处于巅峰时期的表征。郑和下西洋途经多国,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与各国友好往来,在当时世界航海史上占据绝对的领先地位。郑和下西洋绘有20页航海地图,是中国航海技术与实力的具体体现。

    ——摘编自何国卫《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技术基础》

    1. (1) 根据材料一,归纳唐都长安在当时的地位。结合所学,从古代东西方交流角度,概括丝绸之路的象征性意义,并指出除丝绸之路外,古代亚欧大陆其他的重要商路。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开展“海上丝绸之路”所具备的条件。并结合所学,简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 23. (2024高二下·浙江期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学进一步传入。经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太平天国的冲击,洋务派创置了一些有益于近代科技、文化、教育发展的设施。1862年8月24日清政府鉴于“与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情性,……欲悉各国情形,必谙其语言文字,方不受人欺蒙”,遂于北京设立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京师同文馆”,是清末最早设立的新式学堂。清政府通过同文馆的翻译、印刷出版活动了解西方世界,一定程度上启发民智。但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请简要评述京师同文馆的设立。

  • 24. (2024高二下·浙江期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朝时期的地理景观是村落遍布各地,朝廷触角直接深入到村落内部。北朝很早就建立了户口管理制度,自太和中叶以后,“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负责掌握户口、交纳赋役等工作。同时,村落中依然存在“乡里”编制。朝廷也利用乡里的名称灌输儒家思想,推行教化。由于统治者沿用先秦以来的传统,自都城到郡县均设刑场于“市”,村民时常会遇到处决犯人的场面,从中可以直接感受到朝廷官府的赫赫威力,有心人也能从中察觉到政治的细微变化。

    ——摘编自《中国古代村落与城镇的演变》

    材料二 1750年英国城镇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1%,1851年增加到52%,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同时,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加,1851年,英国已有580多座城镇,十万人以上的城市已有7个,移民人数约1790万人。这时期推动城市增长的因素有很多,如大型纺织和钢铁工业,海外贸易和服务业的急速扩张,铁路的延伸等,制造业城镇、港口城镇和休闲城镇层出不穷。英国的近代城市化并无先例可循,此时的英国已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又是处在自由主义时期,城市化发展产生了区域的非均衡性、城市基础设施不足和组织混乱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摘编自彼得·克拉克《欧洲城镇史》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列强的侵略使中国丧失主权。近代中国先后开辟的70多个通商口岸既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掠夺中国的基地和桥头堡,又是输入近代文明的主要阵地和前哨。西方一些先进工业文明的涌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中国近代城市的崛起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城市的结构与功能都有了明显的变化。近代城市的崛起过程,简而言之,就是“因商而兴,由工而盛”。

    1978到2017年,中国城镇人口从1.7亿增长到8.1亿,中国经历了大规模快速城镇化过程。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出台《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要求“城市政府应该集中力量搞好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强各种公用设施的建设,进行环境的综合治理。”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根据实际,合理控制人口密度。建设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推动多中心、郊区化发展。同时,有序推动数字城市建设,提高智能管理能力,逐步解决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过密问题。”

    ——摘编自赵津、李菁著《论中国近代城市的崛起》、《百年党史》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简要梳理北朝对村落治理的主要举措。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英国城市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两个角度,分析英国城市化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分析影响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因素。并结合所学,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治理的经验。
  • 25. (2024高二下·浙江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运用世界近代史的相关史实,以“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