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4高三下·长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假如地球只有一岁(节选)

    ①第三次物种大灭绝结束两小时后,中生代继之而来。首先登场的是槽齿龙和板龙。不过,要想称霸地球,恐龙还得等待时机,静候又一场大灭绝的“洗礼”。12月15日,地球迎来了第四次物种大灭绝。这一回,气候成了致命因素。曾经干热的环境逐步变得温湿,适应不了新时代的生物只能被淘汰出局,特别是那些古代大型裸子植物,几乎无一幸免。接下来的两天,现代蛙类、海龟和咸水鳄这些现存的活化石登场,令人欢欣鼓舞。恐龙注定是这个时代的“天之骄子”。它们非但没有灭绝,反而变得更加昌盛兴旺。腕龙、剑龙和雷龙,割据三地。尽管爬行动物看似统治了这个时代 , 但内部却已经出现了分化。有一部分爬行动物悄然变身,成了早期的哺乳动物,它们在大地上游走,暗暗积蓄力量,为日后的霸权易主埋下了伏笔。但此时的哺乳动物只有老鼠般大小,在狭缝中求生和挣扎。

    ②还有一部分爬行动物向往天空,于是,始祖鸟诞生了。随之而来的则是有羽毛的温血鸟类。12月26日,即距今7500万年前左右,恐龙家族的巨无霸霸王龙登场了,它们横行于大地。12月26日,地球遭遇了第五次物种大灭绝。距今6500万年前,恐龙全军覆没。一个主流说法是,小行星撞击地球引起了火山爆发,并导致了一系列灾难性的连锁反应。爬行动物“逊位”,鸟类动物和哺乳动物“登基”,新生代展开了。12月28日,齿鲸和须鲸诞生,它们属于现代鲸类,是目前已知的最大的哺乳动物。12月29日,始乳齿象开始演化,后来,变成了今天的乳齿象。这个星球又成了大型哺乳动物的乐园。

    ③灭绝,也不尽然都是坏事。一方面它迫使不适应新环境的生物出局,另一方面也为躲过一劫的物种争取到更好的生存空间和演化机会,促使巨头们将把持的生存资源转交到幸存者手中,最终令强者有担纲主演的机会。

    ④相比之下,人类的历史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纵使再奋力向前追溯,人类起源也只能设到700万—300万年前,这就是所谓的“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若是按照人类文明史算,更是只有短短的几万年时间。也就是说,到了最后一天的午夜,万物之灵才披挂上阵。12月31日10时,人猿相揖别。人类离开了赖以生存的森林,开始探索其他更适合生存的空间。到了12月31日13时,始祖地猿出现,他们掌握了直立行走的技能,正式解放了双手。12月31日所剩无几。接下来,就进入了人类发展的快车道。21时8分,人类第一次使用火,发现了火的照明、取暖、熟食、驱敌等种种妙处。要成为更高级别的生命,掌握火的使用方法无疑是既酷炫又实用的技能。22时30分,海德堡人出现,同一时期,北京人出现。颧骨高突的北京人,拥有取用天然火和保存火种的能力,被视为“人类的先驱”。

    ⑤23时37分,尼安德特人登场。就脑容量而言,他们更胜智人,却在与智人的冲突中灭绝了。然而,尼安德特人的一部分基因存留了下来,延续至今。23时58分03秒,即距今1.7万年前,山顶洞人亮相。人类有了原始宗教,并进入了母系氏族社会。23时58分51秒,人类学会了耕种,有了远古农业。23时59分05秒,人类进入了陶器时代,学会了储藏食物。23时59分15秒,人类工具中出现了青铜器。在古埃及,一座座金字塔拔地而起。文明时期开始,亚里士多德、孔子等先贤登坛授课,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精神宝藏。23时59分36秒,人类开始使用铁器。23时59分57秒,工业革命,蒸汽机车上路。23时59分59秒,计算机问世,人造卫星上天,人类登上月球。

    ⑥严格意义上说,从完成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到智能手机的普及,再到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刻,都只能算是这一年中最后一毫秒的事情。“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人类灿烂辉煌的文明,都不过是地球“一年”最后一分钟的一支短小插曲。

    ⑦或许,在整个宇宙演化的138亿年间,也曾有无数行星和地球一样,有过智慧生命的踪迹。或许,这些生命已到访过地球,却在返乡之后走向了毁灭。人类及目前推测出的大约870万种地球生命,在这浩渺宇宙中,在这有限认知内,成了一棵绝无仅有的“独苗”。然而,这棵独苗前景尚不明朗。过去的生物大灭绝,原因不外乎气候变迁、天灾突降。人类不曾经历前五次物种大灭绝,却有造成大灭绝的能力,特别是近期大量物种的灭绝主因都是人类活动。午夜就要过去,新篇即将翻开;未来何去何从,尽在我们手中。“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对自然怀有敬畏,牢记人性之本,明天才会更加美好。

    (摘编自尹烨《生命密码:你的第一本基因科普书》,有删改)

    【注】①地球迄今已存在46亿年,作者以一天代表1260万年,把地球历史浓缩成365天。经历了生命的诞生与前三次大灭绝中物种的更迭,地球迎来了中生代。

    1.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四次物种大灭绝以后,部分爬行动物演变成了哺乳动物和鸟类动物,三者轮流担任地球上的“霸主”。 B . 人类掌握了使用火的技能就成为了更高级别的生命,而且“人类的先驱”这一称号也由此而来。 C . 人类在“一年”的最后“一小时”起源,若想在种族的竞争中胜出,仅凭脑容量的优势难以做到。 D . 人类作为地球上众多生命形式中的一种,尽管是独一无二的,但也可能面临物种大灭绝的风险。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灭绝的影响要辩证看待,五次物种大灭绝让地球上的生物受到巨大冲击,却也形成了地球生物演化新格局。 B .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在文中指的是人与猿开始产生区别,是因为人类会打磨石头和制造使用工具。 C . 我们只能将大型物种当成时间线上的主角去看待,却不能说清演变的具体过程,生命的起源仍是未解之谜。 D . 人类有造成大灭绝的能力,要对地球及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与自身负责,怀揣对自然的敬畏,减少人为灾难。
    3. (3) 下列对文章的相关分析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由地球上出现了人类文明这一现象,设想到宇宙演化过程中的其他行星也许有智慧生命的踪迹,运用了发散思维。 B . 本文采用假设的方式浓缩了地球的生命历程,让人耳目一新的同时,又获得了对地球生命的诞生与发展的相关知识的了解。 C . 本文用语精准,如“几乎无一幸免”中的“几乎”重在强调“全被淘汰出局”,“看似统治了这个时代”中的“看似”含有否定意味。 D . 文章大体按照时间顺序呈现地球上生命的演变过程,这不但使文章条理清晰,而且兼顾了读者的认知习惯与阅读体验。
    4. (4) 结合第④段中“人类使用火”的相关表述,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物证与环境关联

      可信度

      经过构建的火塘(凹坑、围石),最好与烧骨、烧石、烧土等共生。

      确凿的证据:人类有控制用火的意图明确,可一锤定音。

      在不会生长树木的洞穴内出现原地埋藏的木炭、灰烬。

      基本可信的证据:人类用火的可信度较高,一般会被采信。

      在单一地层单位出现烧骨、烧石与石制品等人类遗存共生的现象,但相互关系并不十分明确。

      指向性证据:表明人类用火的可能性,但不十分确定。

      烧过的材料散布在沉积物中,缺乏与人类遗物直接的共生关系。

      无法确定的证据:发生过火烧现象,但无法证明是人类有意识用火的结果。

      A . 人类取用或使用天然火有遗迹作证,在北京周口店第1地点上文化层发现具有结构的火塘遗迹,可归入人类控制用火用于取暖、熟食等意图的确凿证据。 B . 在遗址地层发现黑褐色的斑块、条带,并且成层,经分析这些褐色物质的成分是铁、锰、煤炭,可判定为早期用火证据。 C . 在地层内大量集中分布的木质灰烬,烧结的土块和烧石,燃烧物与相关遗迹集中、有序分布,是人类掌握用火技能的直接证据。 D . 在人类遗址中发现一些断口处表层颜色呈黑褐色的碎骨,从而推断人类掌握了使用火来做熟食的技能,不能判定为指向性证据。
    5. (5) 第⑤段中出现了大量以“秒”为单位的时间词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