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余闻之也,先王所谓道德者,其度数在乎俎豆、钟鼓、管弦之间,而常患乎难知。故聚天下之士,为之兴学,使之深知其意。然士学而不知,知而不行,则奈何?先王于是乎有政矣。故举其学之成者,以为卿大夫,此舜所谓“庸之”者也①;若夫道隆而德骏者,又不止此,虽天子,北面而问焉,而与之迭为宾主,此舜所谓“承之”者也;蔽陷畔逃不可与有言则挞之以诲其过书之以识其恶 , 待之以岁月之久而终不化,则放弃之,刑随其后,此舜所谓“威之”者也。
虔虽地旷以远,得所以教以成士大夫仁义之材。虽抵禁而不悔者,亦将有以善其心,又况乎学问之人?
(节选自王安石《虔州学记》)
材料二 古之为国者四,井田也,肉刑也,封建也,学校也。今亡矣,独学校仅存耳。
舜之言曰:“格则承之、庸之,否则威之。”“格”之言改也,“承”之言荐也。士之有罪而改过者,则荐之,且用之。其不悛者,则威之、屏之。此斧之学政也。
郑人游乡校,以议执政,或谓子产:“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不可。善者吾行之,不善者吾改之,是吾师也。”孔子闻之,谓子产仁。古之取士论政者,必于学。有学而不取士、不论政,犹无学也。学莫盛于东汉,士数万人,嘘枯吹生。自三公九卿皆折节下之,三府辟召,常出其口。其取士议政,可谓近古。然卒为党锢之祸② , 何也?曰:此王政也。王者不作,而士自以私意行之于下,其祸败固宜。
(节选自苏轼《南安军学记》)
【注】①引自《尚书》:“舜曰:‘格则承之、庸之,否则威之。’”②党锢之祸:东汉桓帝、灵帝时,士大夫对宦官乱政的现象不满,与之发生争斗。宦官便以“党人”罪名禁锢士人。
蔽陷[A]畔逃[B]不可与[C]有言[D]则挞之[E]以诲[F]其过[G]书之[H]以识其恶
①虽抵禁而不悔者,亦将有以善其心,又况乎学问之人?
②王者不作,而士自以私意行之于下,其祸败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