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4·常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余闻之也,先王所谓道德者,其度数在乎俎豆、钟鼓、管弦之间,而常患乎难知。故聚天下之士,为之兴学,使之深知其意。然士学而不知,知而不行,则奈何?先王于是乎有政矣。故举其学之成者,以为卿大夫,此舜所谓“庸之”者也;若夫道隆而德骏者,又不止此,虽天子,北面而问焉,而与之迭为宾主,此舜所谓“承之”者也;蔽陷畔逃不可与有言则挞之以诲其过书之以识其恶 , 待之以岁月之久而终不化,则放弃之,刑随其后,此舜所谓“威之”者也。

    虔虽地旷远,得所以教以成士大夫仁义之材。虽抵禁而不悔者,亦将有以善其心,又况乎学问之人?

    (节选自王安石《虔州学记》)

    材料二 古之为国者四,井田也,肉刑也,封建也,学校也。今亡矣,独学校仅存耳。

    舜之言曰:“格则承之、庸之,否则威之。”“格”之言改也,“承”之言荐也。士之有罪而改过者,则荐之,且用之。其不者,则威之、屏之。此斧之学政也。

    郑人游乡校,以议执政,或谓子产:“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不可。善者吾行之,不善者吾改之,是吾师也。”孔子闻之,谓子产仁。古之取士论政者,必于学。有学而不取士、不论政,犹无学也。学莫盛于东汉,士数万人,嘘枯吹生。自三公九卿皆折节下之,三府辟召,常出其口。其取士议政,可谓近古。然卒为党锢之祸 , 何也?曰:此王政也。王者不作,而士自以私意行之于下,其祸败固宜。

    (节选自苏轼《南安军学记》)

    【注】①引自《尚书》:“舜曰:‘格则承之、庸之,否则威之。’”②党锢之祸:东汉桓帝、灵帝时,士大夫对宦官乱政的现象不满,与之发生争斗。宦官便以“党人”罪名禁锢士人。

    1. (1) 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蔽陷[A]畔逃[B]不可与[C]有言[D]则挞之[E]以诲[F]其过[G]书之[H]以识其恶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北面,指面向北,“恐年岁之不吾与”的“吾与”指等待我,两者句式相同。 B . 以,相当于连词“而”,表并列。与“忽魂悸以魄动”中的“以”词义不同。 C . 封建,指一种分邦建国的政治制度,与现在所说的“封建专制”并不一样。 D . 悛,指改、悔改。悛的这个意思还见于成语“怙恶不悛”和“革面悛心”。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先王聚集天下的读书人,为他们修建学校,使他们深刻理解礼乐。为了应对他们学了却不懂,懂了却不行动的情况,又设“政”加以管理。 B . 王安石认为,君主对于学有所成的士人,要加以委任:对于道高德重的,不仅要任用,还要屈尊下问:对于犯错不改的,则要处以刑罚。 C . 苏轼对“格则承之、庸之,否则威之”的理解与王安石不同。他认为舜整句话都在讲如何对待有错误的士人,若有罪之士改过,则可进用。 D . 东汉士子积极论政,能言善辩,三公九卿及以下官员都改变了志向节操礼遇他们。三府的征召,也常常出自这些士人之口。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抵禁而不悔者,亦将有以善其心,又况乎学问之人?

      ②王者不作,而士自以私意行之于下,其祸败固宜。

    5. (5) 苏轼认为政治与学校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