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常州市高级中学、锡山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

更新时间:2024-07-10 浏览次数:5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4·常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司马氏代魏局面一经确定,玄学之士纷纷归于司马氏,连嵇康之子嵇绍,在几经踌躇之后,亦经山涛荐而仕晋。西晋朝野玄风吹扇,玄学压倒了儒学而成为意识形态的胜利者,连昔日司马氏代魏功臣的那些儒学世家,多数也迅速玄学化了。两晋时期,儒学家族如果不入玄风,就产生不了为世所知的名士,从而也不能继续维持其尊显的士族地位。东晋执政的门阀士族,其家庭在什么时候、以何人为代表、在多大程度上由儒入玄,史籍都斑斑可考。他们之中,没有一个门户是原封未动的儒学世家。东晋玄学一枝独秀,符合门阀政治的需要。

    然而,儒学自有其社会效用,是玄学所不能完全代替的。玄学阵容中,很少有人完全站在儒家基本思想的对立面。儒家基本思想或者被包涵于玄学之中,或者尚独立存在于玄学之外,继续起着或多或少的作用。《三国志·魏志·王昶传》王昶诫子侄“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是多数当政居位的玄学名士立身行事的共同倾向。这实际上就是《庄子·天下》所说的“内圣外王”之道。

    玄学名士之中,也不乏佯狂醉酒、放浪形骸的人物,所思所行与儒家格格不入。他们多在玄学士族身处困境的时候出现,如魏晋易代之际,元康八王之乱之中,永嘉南渡之初,以及太元之末。这些很难说就是士族的常态。东晋时还有一些是声誉特高,为上流社会所仰慕的玄学名士如刘惔、王濛辈,他们但求放达,不婴世务,“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这些人以虚誉为荣,可以充当门阀政治的点缀,而不能运转门阀政治。能够运转门阀政治的人,仍然只能从“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的出入玄儒的名士中产生出来。王导、庾亮、谢安,都是这样的人物,桓温也是浅涉玄风而又不囿于玄的人。

    以东晋时期的人物思想而论,按儒家所本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衡量,玄学于诚意、正心甚至修身诸端,确有其独到之处而异于儒学。但在士族本位的社会中,维系士族本身之存在,保持一姓士族内部之凝聚,即所谓“齐家”者,确实不能从玄学之中找到有用的思想工具。所以,士族通常并不废礼学,还特重丧服之礼,以之为维系士族门户的重要手段之一,表明士族为了“齐家”而不能废儒。名士庾亮,一方面是“性好庄老”,另一方面又是“风格峻整,动由礼节,闺门之内,不肃而成”。这就是史家所谓儒道兼综,或者说玄礼双修。至于“治国”、“平天下”,从理论到实践,都是玄学所不具备的,必须依赖儒学。所以阮氏子弟入晋,有“三语掾”之称;竹林人物向秀直谓“儒道为一”;向、郭注《庄子》,更谓圣人身在庙堂,心在山林。

    (摘编自田余庆《门阀士族的文化面貌》,有删改)

    材料二 毫无疑问,嵇康以其高洁之品格,赢得了广泛的同情与崇敬,试想他入狱之时,名士争相入狱以求替其罪,太学生上书请以其为师:临刑时顾示日影,从容弹一曲《广陵散》,这是一种怎样的潇洒风流。嵇康的悲剧,确令千载之下为之感喟哀伤。但是这个悲剧的历史意蕴却未曾为人所注目。

    两汉之后,儒家的处世哲学一直成为中国士人人生观的基本架构,或出或处,都以之为基本准则。玄学思潮出现之后,士人的生活情趣、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正始玄学家如何晏、王弼、夏侯玄等人,都并没有寻找到一个反映玄学思潮的新的人生观。就是说,玄学理论本身是在现实需要中产生的,它是个性解放之后的产物,它的特质是返归自然。但是这些玄学家还没能把这个返归自然的理论变为一种人生观。把它变为一种人生观的,是嵇康。

    这个人生观的本质是把人性从礼法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是追求个性的自由。但是,任何个性的自由都存有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如何处理感情欲望与理智的关系问题。人是社会的人,他既是自我,也是社会群体中的一员,不可能不受任何约束而独立于社会群体之外。两汉以后,礼法已经成为维系社会的基本准则,深入到政治生活、伦理道德的一切领域,要摆脱它的约束,必须提出新的道德准则,新的人际关系的构架,而嵇康的玄学人生观却并未能解决这些问题。他只提出了以自制的办法来约束个人欲望的无限膨胀,如他在《养生论》《答难养生论》中所论述的。这样一种玄学人生观,不可能维系社会的存在,不会为社会所接受,因为它没有外在的必要约束。

    这样一个玄学人生观,作为维系个性自由来说,它是意义重大的;但是由于它没有解决个人对社会承担的责任,它之注定为社会所摈弃,也就势在必然。高尚的并不都是现实的。因其高尚,而感动人心;而以其远离现实,却以悲剧而告终。

    嵇康的悲剧,还纠结着当时士人与政权的关系的种种复杂因素。嵇康的强烈的反名教的言行,作为玄学人生观的典型代表,它显然代表着当时崇尚玄风的激进的士人的情绪倾向。嵇康自身,并非以反对司马氏之行动而被杀,但司马氏之杀嵇康,却实在包含有打击名士们的对立情绪、给予警告的意味。从思想上说,嵇康的被杀是“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言行为名教所不容;从政治上说,他却是不知不觉代表着当时名士们对于司马氏势力的不满情绪,他的被杀是司马氏在权力争夺中的需要,借一个有甚大声望的名士的生命,以弹压名士们的不臣服的桀骜。

    (摘编自罗宗强《嵇康:悲剧的典型》,有删改)

    1.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两晋时期,儒学家族一旦接受了玄学的洗礼,就能够继续保持尊显的士族地位,这符合门阀政治的需要。 B . 魏晋时期,玄学包涵了儒家基本思想,因此在玄学阵容中,很少有人完全站在儒家基本思想的对立面。 C . 以何晏、王弼等人为代表的正始玄学家主张解放个性、返归自然,但未能将之运用于为人处世。 D . 作为玄学人生观的代表,嵇康被杀的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远离现实,没有解决个体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玄学名士中不乏身居要职之人,他们虽然对道家学说赞赏有加,但在处理具体政务时依然遵循着儒家教导。 B . 由于玄学难以在“修齐治平”方面提供理论和实践资源,因此一些东晋士族选择了儒道兼综或者玄礼双修。 C . 面对礼法这一维系社会的基本准则,嵇康提出要解放人性,解放的要义之一便是约束个人欲望的无限膨胀。 D . 依据材料一的观点,嵇康的玄学人生观,在士族本位的社会中,很难有所作为,需要从儒学中寻找思想工具。
    3.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圣人体察“无”,“无”又无法说清,所以提及“无”时必定说到“有”;老庄免不了说“有”,但常常解释“无”所含词义的不足之处。 B . 太尉王衍见到阮修时问道:“老子、庄子和儒家相同还是相异?”阮修回答:“大概没什么不同。”太尉很赞赏他的回答,调他来做下属掾官。 C . 郭象解读《庄子》,认为其要义在于:只要内部具备圣人至高的道德,并将这种道德在外部施行,就能够成就王者之政。 D . 骄矜自大的念头不存在于心中,所以能超越名教而任其自然天性;感情不被欲望所拘束,所以能审视贵贱之分而明白事物的道理。
    4. (4) 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嵇康“玄学人生观”的含义。
    5. (5) 《续晋阳秋》曰:“初,(谢)安优游山水,以敷文析理自娱。桓温在西蕃,钦其盛名,讽朝廷请为司马。以世道未夷,志存匡济,年四十,起家应务也。”请结合材料评价谢安的事迹。
  • 2. (2024·常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没有名字的东西

    奈保尔

    波普自称是个木匠,可他做的唯一的东西就是自家后院芒果树下的那个马口铁小工棚。就是这么个小工棚他也没有盖完。他懒得给屋顶上的马口铁皮钉钉子,只在上面压了几块大石头。一到刮大风,屋顶就像散了架似地发出乒乒乓乓的可怕声,随时都有飞走的可能。

    不过波普可从不闲着。他总是在锤呀、锯呀、刨呀,忙得不亦乐乎。我喜欢看他工作。我喜欢那些木头——乔木、香树和蟾蜍树的香味,我喜欢那些木屑的颜色;也喜欢那些锯末像粉一样撒在波普卷曲的头发上。

    “你在做什么呀,波普先生?”我问。

    波普总是说:“啊,孩子!这个问题提得好。我在做一个没有名字的东西。”①

    我就喜欢波普这一点。我觉得他就像个诗人。

    我觉得波普特别健谈。他谈的都是关于生死、工作之类的严肃话题,我发觉他真的爱跟我说话。

    但在街上,波普却不是招人喜欢的人。倒不是大家觉得他疯疯癫癫或是个大傻瓜。哈特常说:“你们听,波普也太傲气了。”

    这么说波普不公平。波普有个习惯。每天早上总要拿着一杯朗姆酒站在大街的人行道上。他从不喝杯里的酒。只是见有熟人,他就用中指蘸蘸酒,再舔舔手指,然后朝熟人挥挥手。

    “我们也买得起朗姆酒呀,”哈特常说,“但我们就不像波普这样炫耀。”

    我自己倒从来没这么想过。一天我向波普问起此事。

    波普说:“孩子,早晨太阳刚出来,天还有点凉,你一起床就能出去走走,一边晒太阳,一边喝点朗姆酒,你会觉得很舒服。”

    波普从不挣钱,都是老婆伊梅尔达出去工作。波普说:“女人爱干活就让她们干吧,反正男人也干不好。”

    哈特说:“波普娘娘腔,不是个好男人。”

    一天晚上,我发现波普在他的工棚里伤心。他坐在一块木板上,手指间搓着木屑。

    波普说:“你阿姨走了,孩子。”

    “去哪儿了,波普先生?”

    “啊,孩子!这个问题提得好。”他说到这便再没往下说。

    后来,波普就发觉自己成了受欢迎的人了。打那以后,大家经常聚在波普的工棚里。他们谈板球、足球和电影——什么都谈,除了女人——就是想让波普高兴。

    波普的工棚里不再有锤子和锯子声。木屑闻起来也不新鲜了,颜色也变黑了,几乎像烂泥一样。波普开始酗酒,他身上一股朗姆酒味,经常大哭大叫,然后就发火想打人。这使他被哈特那帮人接纳了。

    哈特说:“我们过去错怪了波普,他是个好汉,和我们一样。”

    终于有一天,波普离开了我们。

    哈特说:“他不说我也知道他去哪儿了。他是去找他老婆了。”

    爱德华说:“你想她会跟他回来吗?”

    哈特说:“等着瞧吧。”

    果不出哈特所料。波普在阿里马打伤了一个男人,那男人拐走了他老婆。

    波普回来后完全换了个人。我一跟他说话他就对我大吼大叫。哈特和其他人一带着朗姆酒去工棚看他,他就把他们轰了出去。

    哈特说:“你们看,女人把那家伙整疯了。”

    往日那熟悉的声音又从波普的工棚里传了出来。他拼命干活。我真想知道他是否还在做没有名字的东西。但我害怕没敢问他。

    他往工棚里拉了一盏电灯,开始在夜间干活。他家门外总停着许多车子,将东西拉进拉出。后来波普又忙着漆房子,将房子漆成亮绿色,又将屋顶漆成大红色。哈特说:“这家伙准疯了。”

    又补充道:“怕是他又要做新郎官了。”

    哈特没有全说错。大约两星期后的一天,波普回来了,还带来了一个女人。是他老婆,我阿姨。

    “女人就这个德行,”哈特评论道,“她们喜欢的就是这种东西,不是那个男人,是那幢新漆的房子,和屋里那套全新的家具。我敢跟你打赌,要是阿里马的那个男人也有新房子和新家具,她就不会跟波普回来。”

    不过我不在乎哈特怎么说。我很高兴。又能看到波普早晨端着朗姆酒站在外面,用手指蘸蘸酒同熟人打招呼。我又能问他:“你在做什么呀,波普先生?”并得到的那熟悉的回答:“啊,孩子!这个问题提得好,我在做一个没有名字的东西。”

    波普很快又恢复了过去的生活方式,他仍然把时间都花在做那没有名字的东西上。他又停止了工作,他老婆又到我们学校附近的那户人家做了厨娘。

    波普的老婆回来以后,街坊几乎都生了他的气。他们觉得以前对他的同情受到了嘲弄,都白费了。哈特又说道:“我早就讲过,那个该死的波普就是太傲气。”

    但是现在波普不在乎了。

    一天,哈特看报纸后叫了起来,他把那标题拿给我们看:小木匠被捕入狱。

    这太不可思议了,原来波普是个梁上君子。所有那些新家具,用哈特的话说都不是波普做的。他偷来别人的东西然后把它们重新组装起来。实际上他偷的东西太多,有时只好把不要的那些卖掉。他就是这么被抓住的。现在我们才明白以前为什么总有许多车子停在波普家门口。他什么都偷,就连他装修房子用的油漆和刷子也是偷来的。

    哈特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他说:“这老兄真笨,为什么他要去卖他偷来的东西呢?”

    大家都认为他这么做确实太蠢。可是,大家打心眼里佩服波普,他是个真正的男子汉,也许比我们谁都强。

    至于我阿姨……

    哈特说:“他被判了多久?一年?就算表现好提前三个月释放,也有九个月。我断定她也只能守三个月的妇道。过了这段时间,米格尔街就不会再有伊梅尔达这个人了。”

    但是伊梅尔达从未离开米格尔街。她不仅继续干着厨娘的活,还开始帮人烫洗衣服。

    波普回来后成了英雄。他成了那帮小子中的一员,他混得比哈特都强。

    但对我来说,他变了。这种变化使我伤心。

    因为他开始干活了。

    他开始为别人做莫利斯式椅子、桌子和衣橱。

    有一次我问他:“波普先生,你什么时候再做没有名字的东西呀?”他竟臭骂了我一通。

    “你他妈的真讨厌,”他说,“快滚开,否则我非揍你不可。”②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头描写波普忙碌地做木匠活的情形,既表现了波普对诗意理想生活的追求,还为下文写波普的转变做铺垫。 B . “我”眼中的波普热情健谈,能感受生活的美好,像诗人;而众人却认为他懒散、傲慢、无用,其背后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观的体现。 C . 波普偷窃后,“我们都认为他这么做确实太蠢”,因为“我们”觉得,伊梅尔达只是为了新房子和新家具回到波普身边,波普不值得为了她犯罪。 D . 小说中波普的诸多经历都是通过哈特道出。如哈特说:“他是去找他老婆了”、“这家伙准疯了”、“怕是他又要做新郎官了”等。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叙述语言充满童趣。如“那些锯末像粉一样撒在波普卷曲的头发上”,展现了儿童视角的独特趣味。 B . 波普从阿里马回来后,“开始在夜间干活”,并且“他家门外总停着许多车子”,为下文波普偷窃的情节埋下伏笔。 C . 小说在塑造波普的形象时有选择地记叙了波普人生的几件事。这种写法虽然失之清晰,却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 D . 小说反复提及“没有名字的东西”,既揭示主题内涵,又反映波普的命运、生活所发生的变化,使得小说环环相扣,结构紧凑。
    3. (3) 文中①②两处展现了波普对“我”态度的转变,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4. (4) 有评论家认为“作者借用了一个天真懵懂的孩子的视角发表评论和观点,而将自己更加成熟、更加透彻的看法隐藏起来。”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4·常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余闻之也,先王所谓道德者,其度数在乎俎豆、钟鼓、管弦之间,而常患乎难知。故聚天下之士,为之兴学,使之深知其意。然士学而不知,知而不行,则奈何?先王于是乎有政矣。故举其学之成者,以为卿大夫,此舜所谓“庸之”者也;若夫道隆而德骏者,又不止此,虽天子,北面而问焉,而与之迭为宾主,此舜所谓“承之”者也;蔽陷畔逃不可与有言则挞之以诲其过书之以识其恶 , 待之以岁月之久而终不化,则放弃之,刑随其后,此舜所谓“威之”者也。

    虔虽地旷远,得所以教以成士大夫仁义之材。虽抵禁而不悔者,亦将有以善其心,又况乎学问之人?

    (节选自王安石《虔州学记》)

    材料二 古之为国者四,井田也,肉刑也,封建也,学校也。今亡矣,独学校仅存耳。

    舜之言曰:“格则承之、庸之,否则威之。”“格”之言改也,“承”之言荐也。士之有罪而改过者,则荐之,且用之。其不者,则威之、屏之。此斧之学政也。

    郑人游乡校,以议执政,或谓子产:“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不可。善者吾行之,不善者吾改之,是吾师也。”孔子闻之,谓子产仁。古之取士论政者,必于学。有学而不取士、不论政,犹无学也。学莫盛于东汉,士数万人,嘘枯吹生。自三公九卿皆折节下之,三府辟召,常出其口。其取士议政,可谓近古。然卒为党锢之祸 , 何也?曰:此王政也。王者不作,而士自以私意行之于下,其祸败固宜。

    (节选自苏轼《南安军学记》)

    【注】①引自《尚书》:“舜曰:‘格则承之、庸之,否则威之。’”②党锢之祸:东汉桓帝、灵帝时,士大夫对宦官乱政的现象不满,与之发生争斗。宦官便以“党人”罪名禁锢士人。

    1. (1) 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蔽陷[A]畔逃[B]不可与[C]有言[D]则挞之[E]以诲[F]其过[G]书之[H]以识其恶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北面,指面向北,“恐年岁之不吾与”的“吾与”指等待我,两者句式相同。 B . 以,相当于连词“而”,表并列。与“忽魂悸以魄动”中的“以”词义不同。 C . 封建,指一种分邦建国的政治制度,与现在所说的“封建专制”并不一样。 D . 悛,指改、悔改。悛的这个意思还见于成语“怙恶不悛”和“革面悛心”。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先王聚集天下的读书人,为他们修建学校,使他们深刻理解礼乐。为了应对他们学了却不懂,懂了却不行动的情况,又设“政”加以管理。 B . 王安石认为,君主对于学有所成的士人,要加以委任:对于道高德重的,不仅要任用,还要屈尊下问:对于犯错不改的,则要处以刑罚。 C . 苏轼对“格则承之、庸之,否则威之”的理解与王安石不同。他认为舜整句话都在讲如何对待有错误的士人,若有罪之士改过,则可进用。 D . 东汉士子积极论政,能言善辩,三公九卿及以下官员都改变了志向节操礼遇他们。三府的征召,也常常出自这些士人之口。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抵禁而不悔者,亦将有以善其心,又况乎学问之人?

      ②王者不作,而士自以私意行之于下,其祸败固宜。

    5. (5) 苏轼认为政治与学校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 4. (2024·常州月考) 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小题。

    水龙吟

    【元】白朴

    丙午秋到维扬,途中值雨,甚怏然。

    短亭休唱阳关,柳丝惹尽行人怨。鸳鸯只影,荷枯苇淡,沙寒水浅。红绶双衔,玉簪中断,苦难留恋。更黄花细雨,征鞍催上,青衫泪,一时溅。

    回首孤城不见,黯秋空,去鸿一线。情缘未了,谁教重赋,春风人面?斗草闲庭,采香幽径,旧曾行遍。谩今宵酒醒,无言有恨,恨天涯远。

    【注】①这首词是元大德十年丙午(1306)八十一岁高龄的词人过扬州时所作。②红绶:绶带鸟。③谩:莫,不要。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此词序中“怏然”一词,与姜夔《扬州慢》词序中“怆然”一词,情感内涵一致。 B . “阳关”,曲名,即王维的《渭城曲》,向为离别之典故。词人来到送别的短亭,内心充满了别离的痛苦。 C . “青衫泪”借用白居易《琵琶行》典故,指自己的悲苦之泪。如今八旬高龄又被命运夺走身边的伴侣,不由得悲痛交加,满腔热泪一时飞溅而出。 D . “斗草”“采香”都是古代民间游戏,此处写出了词人内心的怀念,与苏轼《江城子》“小轩窗,正梳妆”有异曲同工之妙。
    2. (2) 本词下阕是如何表现“恨”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 5. (2024·常州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李白《行路难》中以“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表达内心愤懑,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中亦有饮酒遣怀的诗句“”。
    2. (2) 报恩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陈情表》中的“”就化用了“结草衔环”的典故。
    3. (3) 古人常借用白鸥这一意象暗示“归隐江湖”之意,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4·常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活化石”植物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相比化石,“活化石”植物保存了从形态学到DNA的完整信息,是认识植物进化中间环节的重要研究材料。许多“活化石”植物能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资源。例如,银杏的种子俗称“白果”,可以食用;杜仲的树皮是重要的中药材。一些对人类有益的化合物可能仅存在于“活化石”植物中,A____,这些化合物可能难以再次获得。

    与其他植物相比,“活化石”植物的野生植株数量非常少,且因分布于一个或者多个狭小区域,B____。它们的形态特征长期稳定、遗传多样性低,适应全球环境变化的能力也较低,特别是不少“活化石”植物在自然种群更新上也存在障碍。所以,保护“活化石”植物刻不容缓。

    ①加强就地与迁地保护,②是保护“活化石”植物的重要途径,③目前得以广泛栽培的水杉和银杏就是迁地保护。此外,④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保护了上万种野生植物,⑤包括“活化石”植物的种子涵盖在内,⑥为这些植物未来回归野外打下基础。

    1. (1) 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作用和文中“活化石”的引号作用,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叭”的一声,那伪兵就倒地而死,爬着钻进了后幕。 B . 一闲空,连阿Q都早忘却,更不必说“行状”了。 C . “七曜”,指的是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 D . 这时候,沿河的山坳里有一队人,从“生产”归来。
    2. (2) 请在文中划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3. (3) .文中第四段有三处表达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 7. (2024·常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熟练的写作表明思想的僵滞和感受力的麻木,而迷恋或自赏着熟练语言的大批繁殖,那当然不是先锋,但也并不就是传统。

    如果传统就是先前已有的思想、语言以及文体、文风、章法、句式、情趣……那其实就不必再要新的作家,只要新的印刷和新的说书艺人就够。但传统,确是指先前已有的一些事物,看来关键在于:我们要继承什么以及继承二字是什么意思?传统必与继承相关,否则是废话。可是,继承的尺度一向灵活因而含混,激进派的尺标往左推说你是①____,保守者的尺标往右拉看你是丢弃传统。含混的原因大约在于,继承是既包含了永恒不变之位置又包含了②____之前途的。然而一切事物都要变,可有哪样东西是永恒不变的和需要永恒不变的吗?若没有,传统究竟是在指示什么?或单说变迁就好,继承又是在强调什么?永恒不变的东西是有的,那就是陌生之域,陌生的围困是人的永恒处境,不必担心它的消灭。然而,这似乎又像日月山川一样是不可能丢弃的,强调继承真是③____。但是!面对陌生,自古就有不同的态度:走去探险,和逃回到熟练。所以我想,传统强调的就是这前一种态度——对陌生的惊奇、盼念、甚至是尊敬和爱慕,唯这一种态度需要永恒不变地继承。这一种态度之下的路途,当然是无边无际,因而好的文学,其实每一步都在继承传统,每一步也都不在熟练中滞留因而成为探险的先锋。传统是其不变的神领,先锋是其万变的探问。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结构及表达效果。
四、写作(60分)
  • 8. (2024·常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一次,子贡在诸侯国赎了一个沦为奴隶的鲁国人,他本可以到鲁国国库中报销赎金,但他回到鲁国后拒收国家补偿金。

    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被救者家人用重金酬谢他,子路收下了。

    对两位学生行善后的举动,孔子肯定了子路,而不赞成子贡的做法。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