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4八下·信都月考)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甲)诗歌中的物候

    ①唐代诗人杜审言有诗云:“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诗中所提及的“物候”。就是春天来临时梅柳抽芽、浮萍转绿等自然现象。

    ②许多诗歌在抒怀言志的同时,也对物候做了观察记录。南宋诗人陆游的《鸟啼》诗写道:“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陆游可称得上是懂大自然语言的诗人,他不但留心物候,还能用物候预告农时。

    ③不仅如此。有些诗中的物候还反映了当时的气候特征,人们可以据此研究历史气候的变迁. 诗人李颀(望秦川)诗云:“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诗歌描绘了唐代长安一带遍植竹子的景象。但唐代北方随处可见的竹子。如今已难觅其踪影。因为竹子须生长在气候温暖的地方,这说明一千多年前中国北方的气候比现在温暖。

    ④这样看来。读懂了诗歌中的物候,也可以读懂大自然的语言。

    (乙)历法中的物候

    ①陆游《鸟啼》诗云:“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古时农人通过观察物候现象出现的时间顺序,来确定时令,制定出物候历法。但是物候会因时、因地而异。所以物候历并不精确。那有没有更能精准计算时闲的历法呢?

    ②通过观测。人们发现星象变化比物候更有规律,更能精准计算时间。西周开始设专人进行星象观测,人们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分成24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等情况。

    ③这种利用天体位置变化的时间规律,建立起来的时间系统叫天文历,它比物候历更精确。祖冲之制定的《大明历》,就是一部精确度很高的天文历法。它计算的每个交点月时长为2721223天,同现代观测的2721222天只差十万分之一天。

    ④天文历法适当安排了年、月、日的关系,用以计量日期、确定季节。能准确反映自然规律,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1. (1) 观察和记录物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两文内容,分点概括。
    2. (2) 请分析画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 (3) 甲、乙两文相互关联,两文开头都引出对象,两者所引对象是否相同?请结合内容简要说明。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