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4九下·开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小题。

    孤独的后背

    陈仓

    ①我爹出生于1938年农历五月,一直生活在陕西省一个叫塔尔坪的村子里。有这么两点,可以说明我爹进城的特殊之处:第一,他是农民,纯正的中国农民,一日三餐吃的,全是自己一手种出来的;第二,他是文盲。

    ②在陕西老家,左一条小河,右一条小溪,随便在地下一挖,便会汩汩地流出清泉来。这里不像陕北,是不缺水的,也不缺烧水的柴火。但是至今我也不明白,为什么当年老家的人都不太爱洗澡。

    ③我在故乡生活了好多年,天天一身汗,日日两脚泥,但是认真烧水洗澡的次数,两只手就能数清。

    ④从上海出发去西安之前,我与小青为我爹准备了一套新的线衣、线裤、袜子、围巾。接到我爹之后,我扯住我爹的袖子闻了闻,并没有闻到想象中的异味。我爹说:“你嫌我臭吗?”我说:“你不但不臭,还挺香的。”那是庄稼的香味,我爹的床上铺着麦草,长时间睡在麦草上,身上便会带着麦草的气息。

    ⑤我爹告诉我,为了不让人嫌弃,来上海的前一天晚上他在家里烧水洗过澡了,还换上了一套有些破旧却浆洗干净的衣服。

    ⑥来到上海,我爹入乡随俗,做的第一件事儿还是洗澡。我爹不会用热水器,也不会调节水温,更重要的是,在我妈去世后的三十年中,没有人给他搓过一次背,他最为孤单的就是后背了。他内心孤单的时候,还可以想想远方的儿子,或者面对鸡和猪嘟囔几句,但是后背发痒的时候,如果不让别人帮忙,他自己是搓不到的。我们这些游子与老爹一样,在外漂泊这么多年了,有谁给我们搓过背呢?每次一个人洗澡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十分悲凉地把手伸向后背,可是总也搓不到那个刺痒无比的地方。

    ⑦我放好了水,对我爹说:“爹呀,我给你搓搓背吧。”如我想象的一样,我爹的后背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嘎巴儿,那是汗水不断地流出来又不断地晾干之后形成的。它是黑色的,呈椭圆形,有巴掌那么大,像贴上去的一块膏药。

    ⑧我撩起温水,浇在我爹的背上,让那块嘎巴儿慢慢地软化,但是毕竟黏附的时间太久了,那块嘎巴儿像伤疤一样,与皮肉紧紧地连在一起。它与伤疤又不一样,伤疤是永远也搓不掉的,但是随着我一遍遍地搓洗,那块嘎巴儿越来越薄了,通红的皮肤慢慢地露了出来。

    ⑨在给我爹搓去“孤单”的同时,我细细地打量了我爹的身体。我爹的双肩由于扛过太多重物,呈现出两个“V”字;我爹的脖子由于长期暴晒,已经变成黑褐色;我爹的胸骨一根根翘起,像在胸腔里藏着一把把刀子,似乎稍微一用力就会刺出来,看上去是那么触目惊心;还有他的腹部、胸部、背部和腿部,几乎布满了形状各异的伤疤——有采药的时候被树枝划的,有砍树的时候被刀子砍的,有挖地的时候被铁锨铲的,有收割的时候被庄稼茬子扎的。

    ⑩伤疤是白色的,与磨出来的茧子交织在一起,最后在我爹的身体上绘成一幅神秘的图案。

    ⑪我说:“你身上像文了身一样。”

    ⑫我爹说:“什么是文身?”

    ⑬我说:“也像一幅地图。”

    ⑭我爹说:“哪里的地图?”

    ⑮我一边给我爹搓背,一边想:这确实是一幅地图,不是陕西地图,也不是上海地图。它是一幅只属于我爹的塔尔坪地图,是上天用各种各样的生活工具以文身的方式,在我爹的身心上绘出的苍凉的人生地图。

    (选自《读者》2024年第5期,有删减)

    学校文学社近期开展了“细品·精思·真悟”系列学习活动,陈仓的《孤独的后背》是同学们讨论得比较激烈的一篇文章,请你参与到讨论中,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下面同学的疑问。

    1. (1) 小渝:我认为文章开篇第①段可以删掉,不影响我们对文章的理解,你认为呢?
    2. (2) 小重:我认为第⑥段中“后背发痒的时候”就是指“内心孤单的时候”,为什么作者要把它们分开说呢?
    3. (3) 小庆:我读了第⑨段的画线句,觉得作者选择“刀子”这个喻体不合适,显得太过血腥、残忍,你也这样觉得吗?
    4. (4) 小语:我觉得这篇散文的情感很丰富,但是又理不清楚,你能帮我梳理一下吗?
    5. (5) 小文:我觉得这篇散文结尾画波浪线处,直接用省略号代替更好,你认为呢?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