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4高二下·邯郸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其才,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乎!

    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老聃为多书。韩宣子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季札聘于上国,然后得闻《诗》之风、雅、颂。而楚独有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世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

    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藏书九千余卷。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 , 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所故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间,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选自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有删改)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公择既已涉A其流B探C其源D采剥E其华F实G而咀嚼H其膏味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各因其才”与“因遗策”(《过秦论》)两句中的“因”字意思相同。 B . “适”,指前往,与“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的“适”字意思不同。 C .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 D . 凡,指总计,与“轩凡四遭火”(《项脊轩志》)中的“凡”字意思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第一段将书与“象犀珠玉怪珍之物”“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进行对比,指出了书之于人的好处。 B . 文章第二段先写古人得书之难、读书之刻苦,然后批评了“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不良风气。 C . 李公择将书赠给自己曾经居住过的僧院是因为李公择离开僧院以后,山中的人怀念他把他住过的地方命名为“李氏山房”。 D . 作者希望自己能终老于庐山,利用余生有限的闲暇时光,遍读李公择藏书中还没有见过的书,来弥补自己的缺陷。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

      ②而书益多,世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

    5. (5) 请根据文章最后一段内容,概括说明作者写《李氏山房藏书记》的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