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4高二下·东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魏王问相国①曰:“今秦负强,以无道陵天下,天下莫不患。寡人欲割国之半以亲诸侯求从事于秦可乎”子顺对曰:“以臣观之,殆无益也。今天下诸侯,畏秦之日久矣,数被其毒,无欲复之之志,心无所计,委国于游说之士。游说之士挟强秦以为资,卖其国以收利,叉手服从,曾不能制。如君之谋,未获其利而祇为名,适足以速秦之首诛,则无以得之,不如守常以须其变也。”王曰:“秦其遂有天下乎?”对曰:“必然焉。虽然,取不以道,得不以道,自古以来,未有能终之者。”

    赵间魏,将以求亲于秦。子顺谓赵王曰:“此君之下吏计过也。比目之鱼,所以不见得于人者,以偶视而俱走也。今秦有兼吞天下之志,日夜伺间,不忘于侧息也。赵、魏与之邻接,而强弱不敌。秦所以不敢图并赵魏者,徒以二国并目周旋者也。今无故自离,以资强秦,天下拙谋无过此者,故臣曰君之下吏计过也。夫连鸡不能上接,亦犹二国构难,不能自免于秦也。愿王熟虑之。”赵王曰:“敬受教。”

    韩与魏有隙,子顺谓韩王曰:“昭釐侯②,一世之明君也;申不害,一世之贤相也。韩与魏,敌侔③之国,而釐侯执圭见梁君④者,非好卑而恶尊,虑过而计失也。与严敌为邻,而动有灭亡之变,独劲不能支二难,故降心以相从,屈己以求存也。申不害虑事而言,忠臣也;昭釐侯听而行之,明君也。今韩弱于始之韩,魏均于始之魏,秦强于始之秦,而背先人之旧好,以区区之众,居二敌之间,非良策也。齐、楚远而难恃,秦、魏呼吸而至,舍近而求远,是以虚名自累,而不免近敌之困者也。为王计者,莫如除小忿、全大好也。吴、越之人,同舟济江,中流遇风波,其相救如左右手者,所患同也。今不恤所同之患,是不如吴、越之舟人也。”韩王曰:“善!”

    (节选自《孔丛子·论势》)

    【注释】①相国:指孔谦,字子顺,孔子八代孙。②昭釐侯:战国时期韩国第六位国君。公元前355年,昭釐侯任用申不害为相。③敌侔:力量相等。④梁君:魏国(又名梁国)国君。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寡人欲割A国B之半C以亲D诸侯E求从F事G于秦H可乎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速,指招致,与《六国论》中的“始速祸焉”的“速”词义相同。 B . 间,指离间,与《鸿门宴》中的“道芷阳间行”中的“间”词义不同。 C . 过,指错误,与《鸿门宴》中的“闻大王有意督过之”中的“过”词义相同。 D . 区区,形容少,与《答司马谏议书》中的“区区向往之至”的“区区”词义不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子顺认为天下诸侯把国家命运交给那些游说之士,游说之士倚仗秦国的资本为自己谋利,却不能制服秦国。 B . 在子顺看来,赵国与魏国有嫌隙,却与秦国亲近是不明智的做法,他以比目之鱼为喻,强调赵、魏应团结一致。 C . 子顺认为昭釐侯委屈自己以求生存是明智的,因为当时韩国处于危险的境地,一个国家不能独立应对两个强敌。 D . 子顺以吴、越之人同舟济江为例,说明韩王应摒除小的嫌隙,与魏国保持友好的关系,并与魏国共患难。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秦负强,以无道陵天下,天下莫不患。

      ②秦所以不敢图并赵魏者,徒以二国并目周旋者也。

    5. (5) 请简述子顺认为韩魏不能有隙的理由。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