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4高二下·汕尾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材料一:身定、国安、天下治,必贤人。古之有天下也者七十一圣,观于《春秋》,自鲁隐公以至哀公十有二世其所以得之所以失之其术一也;得贤人,国无不安,名无不荣;失贤人,国无不危,名无不辱。先王之索贤人无不以也,极卑极贱,极远极劳。虞用宫之奇、 吴用伍子胥之言,此二国者,虽至于今存可也,则是国可寿也。有能益人之寿者,则人莫不愿之。今寿国有道,而君人者而不求,过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求人》)

    材料二:成王处襁褓之中朝诸侯,周公用事也;武灵王五十而弑于沙丘,任李兑也。齐桓公得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称为义主;失管仲,任竖刁而身死不葬,为天下笑。一人之身,荣辱具施焉者,在所任也。故魏有公子无忌而削地复,赵任蔺相如而秦兵不敢出。 由此观之,无贤佐俊士,能成功立名、安危继绝者,未之有也。是以国不务大而务得民心, 佐不务多而务得贤者;得民心而民往之,得贤者而贤者归之。

    卫灵公之时,蘧伯玉贤而不用,弥子瑕不肖而任事。史鱼患之,数言蘧伯玉贤而不听。 史鱼病且死,谓其子曰: “我即死,治丧于北堂  ,吾生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是不能正君也。生不能正君者,死不当成礼,死而置尸于北堂,于我足矣。” 灵公往吊,问其故,其子以父言闻。灵公戚然易容而寤,曰:“吾失矣。” 立召蘧伯玉而进之,召弥子瑕而退之,徙丧于堂,成礼而后去。卫国以治,史鱼之力也。夫生进贤而退不肖,死且未止,又以尸谏, 可谓忠不衰矣。

    纣杀王子比干,而箕子被发而佯狂;陈灵公杀泄冶,而邓元去陈以族徙。自是之后,殷并于周,陈亡于楚,以其杀比干与泄冶而失箕子与邓元也。燕昭王得郭隗,而邹衍、乐毅自齐魏至,于是举兵攻齐,栖闵王于莒。燕度地计众,不与齐均也。然而,所以能信意至于此者,由得士故也。故无常安之国,无宜治之民,得贤者显昌,失贤者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

    (节选自贾谊《新书・卷十》)

    【注释】①北堂:指室,与正堂相对而言。

    1. (1)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涂对一处给 1 分, 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自鲁隐公A以至B哀公十有C二世D其所以E得之F所以失C之H其术一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治,与 “乱” 相对, 指国家安定、天下太平, 与《屈原列传》“明于治乱” 中 “治” 的意思相同。 B . 过, 意为 “过错”, 与《阿房宫赋》“雷霆乍惊, 宫车过也” 中 “过” 的意思相同。 C . 吊, 意为 “吊唁”, 与《陈情表》“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 中 “吊” 的意思不同。 D . 寤, 本义为 “睡醒”, 文中指 “醒悟”, 与《诗经·关雎》 “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 中 “寤” 的用法不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材料一认为, “身定、国安、天下治”, 必须依靠贤人, 并以《春秋》所载为例, 分别阐述诸侯获得君位和失去君位的原因所在。 B . 材料一运用假设论证方法, 分别以虞国和吴国不采用贤臣的意见而导致国家灭亡为例, 从反面阐述 “得贤人” 的重要性。 C . 材料二中, 蘧伯玉贤能而不被任用, 弥子瑕无才无德却担当大事, 史鱼多次言说蘧伯玉贤能,可是弥子瑕却不听他的。 D . 材料二阐述的国君必须 “得民心” “得贤者”, 与材料一 “天下治, 必贤人” 的观点是一致的, 且与孟子 “得道多助” 的思想一脉相承。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成王处襁褓之中朝诸侯,周公用事也。

      ②燕度地计众,不与齐均也。然而,所以能信意至于此者,由得士故也。

    5. (5) 材料二中, 史鱼为什么要交代他的儿子 “我即死, 治丧于北堂”? 请简要分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