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1970高二下·衡阳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桓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徙哉?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

    吾观史䲡,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节选自苏洵《管仲论》)

    材料二:

    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既任政相齐,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

    【注】①蘧伯玉:卫灵公时贤臣。弥子瑕:善于奉承,曾深得卫灵公宠爱。②三归:三处家产。反坫:放置酒杯的土台。

    1. (1)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虽A桓公幸而听B仲C诛此D三人E而其余F者G仲能悉数H而去之耶?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彼固乱人国者”与《过秦论》“君臣固守”中的“固”含义不相同。
      B . “仲之疾也,公问之相”中的“疾”与成语“痛心疾首”中“疾”的含义不相同。
      C . “以区区之齐在海滨”与《苏武传》“汉亦留之以相当”中的“以”用法、含义相同。
      D . 相,有“辅佐”“宰相”“交互、互相”等含义,“上下能相亲”的“相”指“相互”。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管仲死后,齐国陷入长期混乱,齐桓公也在内乱之中死去,一直到齐简公时齐国没有一年是安定的。
      B . 苏洵认为建立功业和祸患发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成的,齐国从安定强盛到发生祸乱可以作为明证。
      C . 史䲡生前举荐蘧伯玉而斥退弥子瑕,得到卫灵公认可,萧何临死推荐曹参,这是大臣应有的
      用心。
      D . 管仲受到桓公重用,享受极高的待遇,齐国人并不认为他生活奢侈,由此可见管仲深受民众的爱戴。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
      ②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
    5. (5) 苏洵和司马迁都表达了对管仲辅佐齐桓公的看法,二者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