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4高二下·长沙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说到抑郁症,社会上对这一疾病还存在不少误解和轻视,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矫情”“软弱”“想太多”。实际上,抑郁症离我们并不遥远。世界卫生组织披露的数据显示,全球有超过3.5亿人罹患抑郁症,近十年来患者增速约18%。《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我国患抑郁症人数为9500万。

    在当前情况下,出于对疾病的耻感,抑郁症患者自身存在讳疾忌医的情况。减少抑郁症带来的伤害,更重要的是让抑郁症消失在萌芽阶段。抑郁症有两个关键的判断症状:情绪低落和兴趣减退。如果患者或身边的人提前通过各类科普宣传了解到相关知识,那么无论是表面和平的“微笑抑郁”还是更加典型的抑郁症状,都可能更快被发现。在抑郁症面前,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将是患者保护自己、公众保护他人的一道护城河。

    此外,营造包容的社会环境、畅通抑郁症的求助与治疗通道同样重要。目前各类心理咨询热线、网站泥沙俱下,有的信息平台更新不及时,有些咨询平台甚至无人应答。预防抑郁症发生,需要畅通咨询、治疗两级渠道,建立权威平台,及时更新信息,将各个正规资源节点汇成线、连成网,惠及每个需要的人。

    守望相助,一缕阳光也将照亮心扉。预防抑郁症发生,不仅有关个人,也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小到家庭、学校,大到社区、城市,每个人都应该对抑郁症患者给予关心、鼓励和支持。流动在我们每个人身边的点点善意,将涓滴成河,涌动着支持的温暖,浇灌着生活的希望。

    (摘编自魏晓敏、汤剑蕾《凝聚社会力量,关爱抑郁患者》)

    材料二:

    2023年10月10日,《2023年青少年抑郁防治现状调研报告》在“联合起来,消除病耻”2023世界精神卫生日绿丝带系列活动——“无需抱歉”抑郁青少年艺术作品展上启动,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与渡过抑郁患者社区共同发起。

    抑郁症是一种复杂的多维度、异质性精神障碍疾病。今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聚焦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并开展主题宣教活动,推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爱活动。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医学首席专家郑毅教授带领团队发布的《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调报告》显示,在6—16岁在校学生中,中国儿童青少年的精神障碍总患病率为17.5%。

    “青少年阶段处于抑郁障碍的高发期,当我们无法科学识别的时候,常会将抑郁症状误认为是压力大、不够坚强等生活问题来看待,从而延误了诊疗,错过了最佳干预窗口期。”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副主任王钢强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孩子们的快乐成长和美好未来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我们要关注学生积极心理健康素养的培育,帮助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拥有并保持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经过规范的治疗,抑郁症患者可以恢复情感功能、工作、学习及人际交往能力。社会功能恢复包括个人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家庭职能的恢复,社交技能以及职业技能的恢复等。”《心理健康蓝皮书》副主编陈祉妍教授指出,“儿童和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社会功能恢复,需要社会各方给予相应的支持,共同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支持患病的青少年康复回归。这也是本次我们启动《2023年青少年抑郁防治现状调研报告》项目的初衷,我们希望通过对青少年抑郁症预防、治疗和康复现状的调研,了解当下青少年抑郁防治面临的痛点、难点和需求,为进一步构建良好支持环境提出有效建议。”

    (摘编自姚倩《<2023年青少年抑郁防治现状调研报告)项目启动》)

    材料三:

    近年来,因生活环境改变,生活压力增加,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发病人数逐年增多。有研究发现,部分抑郁症患者常伴有明显的运动型激越及焦虑症状,发作时可出现妄想、幻觉等精神疾病症状,影响治疗效果。研究结果显示,女性抑郁、焦虑症状发生率较男性略高。受怀孕、更年期等生理变化影响,女性患者体内内分泌等系统调整变化幅度大,会造成心理情绪的变化,使女性较男性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年龄大的患者其本身机体状态较差。生活压力增加,适应能力下降,部分患者还可能受疾病的影响,其心理应激的程度较年轻人更突出,更易发生心理问题。中青年人群在家庭角色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家庭经济来源的主体人群,其收入对家庭生活条件影响较大,甚至影响家庭生活和谐状态,其中收入低下的中青年人群更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非在职人员一般较在职人员社交少,与他人沟通不足,缺乏社会支持,与高龄患者相似,非在职人员的心理应激承受能力较差,从而更易受心理刺激因素影响睡眠质量。家族精神病史中,焦虑障碍、抑郁障碍这类心理疾病也可能存在遗传因素,且后天环境及教育对患者的影响更明显,后天模仿和学习是导致心理疾病发病更多的因素。

    (摘编自陈丽芳、蔡幼红《新昌县中青年人群抑郁和焦虑症状的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依据世界卫生组织等披露的相关数据表示,近十年来全球尤其是中国抑郁症患者增速较快。 B . 材料二中王钢副主任强调,青少年常将抑郁症状误认为是生活问题,从而错过了最佳干预窗口期。 C .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要关爱抑郁症患者,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二者有相同的出发点和针对性。 D . 材料三认为生理变化、年龄偏大、收入低下、非在职人员、有家族精神病史等都是抑郁、焦虑症状发生的因素。
    2. (2) 根据材料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社会上对这抑郁症一疾病还存在不少误解和轻视,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矫情”“软弱”“想太多”。实际上,抑郁症离我们并不遥远。 B . 及早发现情绪低落和兴趣减退这两个关键的判断症状,有可能帮助我们让抑郁症消失在萌芽阶段。 C . 受心理情绪、生理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女性抑郁、焦虑症状发生率要远远高于男性。 D . 一个人受制于遗传因素就增加了得抑郁症的可能性,但是否发病与环境因素有很大关系。
    3. (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三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着眼于关爱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从预防抑郁症发生的必要性、可行性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B . 材料三第1段,主要分析抑郁症患者的症状以及女性抑郁症发生率较高的原因。 C . 材料一使用具体数字更有说服力,运用“护城河”“泥沙俱下”等比喻使说理形象化。 D . 材料三第2段采用对比、类比等多种论证方法,分析抑郁、焦虑症状的不同成因。
    4. (4) 《2023年青少年抑郁防治现状调研报告》启动的目的是什么?请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
    5. (5) 抑郁症的存在伴随了整个人类的发展史。美国在1840年心理疾病普查时,首次将抑郁症列为七大心理疾病之一。那么,如何减少抑郁症带来的伤害?请依据材料一、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