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4高二下·武昌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范子因王稽入秦,献书昭王,书上,秦王说之,使人持车召之。范雎至秦,王庭迎。敬执宾主之礼,范雎辞让。是日见范雎,见者无不变色易容者。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跪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秦王曰:“先生不教寡人乎?”

    范雎谢曰:“非敢然也。臣闻始时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说而立为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即使文王疏吕望而弗与深言,是周无天子之德,而文、武无与成其王也。今臣,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蔆水,无以饵其口,坐行蒲伏,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庐为霸。使臣得进谋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终身不复见,是臣说之行也,臣何忧乎?箕子、接舆,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无益于殷、楚。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舆,漆身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闇惑,无与照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臣弗敢畏也。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三》有删改)

    材料二:

    太史公曰:范雎世所谓一切辩士,然游说诸侯至白首无所遇者,非计策之拙,所为说力少也。及羁旅入秦,取卿相,垂功于天下者,固强弱之势异也。然士亦有偶合,贤者多如此者,不得尽意,岂可胜道哉!

    (节选自《史记》有删改)

    1. (1)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若是者,交疏也A已一B说而立C为太师D载与俱E归者F其言G深也。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幸,敬词,表明对方的行为使自己感到幸运,与《鸿门宴》中“故幸来告良”意思不同。 B . 少,文中指稍稍、稍微,与《赤壁赋》中“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的意思用法不同。 C . 被发,指发不束而披散,在古代有一种刑罚将人头发揪住或拔掉,用来惩罚或侮辱人。 D . 蹶,本意是倒下、跌倒,这里译为折损,与成语“一蹶不振”的“蹶”意思用法相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秦王在宫廷里用正式的宾主礼仪接待了范雎,并且屏退左右谦虚地向范雎请教问题,范雎却一而再敷衍推脱,引得秦王发怒质问。 B . 范雎之所以在一开始冷淡对待秦王的提问,是因为他是外乡之人与秦王关系疏远,所谈之事又都是纠正国君的偏差,不知王上心意。 C . 范雎认为人是免不了一死的,如果他的死能够有裨益于秦国,他死不足惜。他赞赏伍子胥最终助王上成就霸业,不认可箕子、接舆的行径。 D . 秦王上受太后的约束,下受奸臣的迷惑,离不开辅臣的庇佑,终身受到蒙蔽,不能洞察奸邪,大则亡国小则令自己孤危,这是范雎最担心的。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日见范雎,见者无不变色易容者。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

      ②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

    5. (5) 你认为范雎能够“取卿相,垂功于天下”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