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4高二下·邵阳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治国有二机,刑德是也。王者尚其德而希其刑,霸者刑德并凑,强国先其刑而后德。夫刑德者,化之所由兴也。德者,养善而进者也;刑者,惩恶而禁后者也。故德化之崇者至于赏,刑罚之甚者至于诛。夫诛赏者,所以别贤不肖,而列有功与无功也,故诛赏不可以缪。诛赏缪则善恶乱矣。夫有功而不赏,则善不劝;有过而不诛,则恶不惧。善不劝,恶不惧,而能以行化乎天下者,未尝闻也。

    公叔文子为楚令尹三年,民无敢入朝。公叔子见曰:“严矣。”文子曰:“朝廷之严也,宁云妨国家之治哉?”公叔子曰:“严则下喑,下喑则上聋,聋喑不能相通,何国之治也?盖闻之也:顺针缕者成帷幕,合升斗者仓廪,并小流而成江海。明主者,有所受命而不行,未尝有所不受也。”

    子贡问治民于孔子,孔子曰:“懔懔 , 如以腐索御奔马。”子贡曰:“何其畏也?”孔子曰:“夫通达之国皆人也,以道导之,则吾畜也;不以道导之,则吾仇也。若何而毋畏?”

    鲁有父子讼者,康子曰:“杀之。”孔子曰:“未可杀也。夫民不知子父讼之不善者久矣是则上过也上有道是人亡矣。”康子曰:“夫治民以孝为本,今杀一人以戮不孝,不亦可乎?”孔子曰:“不教而诛之,是虐杀不辜也。三军大败,不可诛也;狱讼不治,不可刑也;上陈之教,而先服之,则百姓从风矣;躬行不从,而后俟之以刑,则民知罪矣。”

    武王问于太公曰:“为国而数更法令者,何也?”太公曰:“为国而数更法令者,不法法,以其所善为法者也。故令出而乱,乱则更为法,是以其法令数更也。”

    (节选自《说苑·政理》)

    1. (1)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夫民不知A子父B讼之C不善者D久矣E是F则上过也G上有道H是人亡矣。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阙,文中指不足,与《烛之武退秦师》“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的“阙”用法不同。 B . 令尹,春秋战国时代楚国最高官衔,总揽军政大权,一般主要由楚国贵族来担任。 C . 实,文中指充实,与《归去来兮辞》“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的“实”词义不同。 D . “懔懔焉”与《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的“焉”用法相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治理国政有刑罚和德教两个关键。行霸道的人刑罚与德教并用,而行王道的人重德教不用刑罚。 B . 公叔文子担任楚国令尹,没有百姓敢入朝。公叔子指出原因是执政严酷,并规劝公叔文子改正。 C . 公叔子认为,治国者应善于听取点滴意见。英明的君主,只有接受意见而不实行的,未曾有不接受意见的。 D . 鲁国有父子提起诉讼的,康子为了羞辱警示那些不孝之人,决定杀之。此举遭到了孔子的反对。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诛赏者,所以别贤不肖,而列有功与无功也,故诛赏不可以缪。

      ②为国而数更法令者,不法法,以其所善为法者也。

    5. (5) 上述材料中,孔子关于“治民”的主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