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涪陵参观白鹤梁水下题刻,我想起了《十万个为什么》中“书的故事”。
材料一
白鹤梁题刻一般淹没在水下,只有冬春枯水时才现“尊容”。它是现存石刻面积最大、文字数量最多的水文题刻,记录了唐广德二年(764年)至清宣统元年(1909年)千年间60个年份的长江当地枯水水位信息,以及这期间的一些历史、文学、艺术和民俗信息。 | 今天,写在骨头、陶片、棕榈叶、桦树皮和椴树皮上的书只能在博物馆里见到了。但是有一种承载文字的材料我们依然在使用,这就是石头。刻在石头上的书是寿命最长的书。数千年前,古埃及人在陵墓里、神庙的墙壁上刻下了许多故事,流传至今。我们也会把流芳百世的丰功伟绩刻在石碑上。今天我们之所以很少在石头上刻字,是因为这件事做起来非常辛苦。另外,要搬运这样一本书也绝非易事。如果没有起重设备,人是奈何不得它的。人不可能把石头书带回家里去读,也不可能通过邮局寄出一封石头信。我们很早就寄望能找到一种比石头轻,却又经久耐用的文字载体。于是人们尝试着在青铜上刻字。 ——摘自苏联作家____的《十万个为什么》 |
材料二
《十万个为什么》距今已近百年了。书中还讲述了文字从石头游走到莎草纸、蜡板、羊皮、中国人发明的纸上等过程。现在又有什么新发展呢?让我们去重庆轨道交通18号线上看看。18号线的主题列车一头一尾车厢的车窗很“智慧”:它采用透明的OLED触摸显示屏,相当于一本透明的电子书,乘客在透过车窗看风景时,还可以触摸屏幕阅读各类信息。
①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都与“承载文字的材料”有关,请综合两则材料的内容,梳理一份“承载文字的材料发展图”。
②未来之书是怎样的呢,请你展开想象,用两三句话写一写。(想象小锦囊:可以从材料、样子或者功能等方面想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