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4七下·太和期末) 现代文阅读

    上海凡人

    雷册渊 周 楠

    1月31日上午,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夹着冷风吹打在人身上,寒气透骨。路上的行人少了很多,爱心窗口的大厅外偶尔有一两个人走过,行色匆匆。

    10点35分,两位银发阿姨相互搀扶着走进来。

    “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来。”长发的阿姨一边从包里拿出500元一边说。她叫王根娣,今年66岁,是一名服务行业的退休工人。一个月前,她看到甘肃地震的新闻,想献上自己的一份爱心,就上网搜索捐款渠道,查到了爱心窗口,赶来捐了200元。这天是她第二次来捐款,捐款项目是“助幼”,帮助患有大病的儿童。

    这一次王根娣还带上了73岁的金玉英。“我们是邻居,上回我听小王说她来这里捐款,就让她下次来的时候带我一起来。”金玉英说着,也捐了500元。

    这天上午两人相约一起从宝山赶来。王根娣说,金玉英的“家庭负担很重”:她是上钢五厂的退休工人,家中96岁的老母亲、瘫痪在床的老伴儿和53岁脑出血的侄子都靠她一个人照顾。她们之所以临近中午才到,一是因为路远,二是因为金玉英要一早把家里打点好,利用午饭前的空隙跑这一趟。

    “钱是身外之物,我们从小受了共产党的恩惠,现在自己有能力也想帮助别人。”金玉英说,她奶奶以前是居委会主任,她从小就耳濡目染,读书时即便自己吃不饱也会把饼分给班里条件困难的同学。

    “说起来真的很‘神’,每次我帮助了别人,也会有人帮助我。”王根娣接过话茬,讲起自己一个人带孙子坐地铁,好几次都有路人主动帮她搬运婴儿车,让她感动,“社会上总归还是好人多”。

    “还是好人多”——在爱心窗口设立的30年里,这个朴素的观点一直被论证着。1994年5月,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成立,设立了爱心窗口,虽然地址几经变更,但前来捐赠的爱心人士一直没有断过。2018年爱心窗口落户淮海中路1253号后,上门捐款的人更多了。去年,爱心窗口的捐赠人数创下历史新高,达到了1.4万人次,捐款总金额达801万元。

    那么,来捐款的都是些什么人呢?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因种种误解和沟通渠道的缺失,公益与公众相隔甚远,甚至有人认为,慈善是有钱人、名人的专利。然而,30年来走进爱心窗口的,绝大多数并不是所谓的有钱人和名人。

    “他们都是最基层的老百姓,是平平凡凡的普通人,但他们都有一颗爱心。”77岁的刘虹美是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成立时第一个报到的员工。直到2017年返聘期结束,她在爱心窗口工作了23年,接待了无数前来奉献爱心的市民。

    她记得,有位七八十岁的老婆婆,老公和大女儿都因癌症去世了,自己和小女儿同住,家里条件并不宽裕,却从2007年开始结对资助一位三年级的小学生。每年开学前,老婆婆都会资助这个学生1500元,过年还会给他200元压岁钱,一直到他高中毕业。老婆婆自己穿的衣服都是一二十元的地摊货,会把节省下来的钱给孩子买鞋、羽绒服,送到家里。

    还有身患肝硬化的吴国芬老人,每天从买小菜的钱里省出1元,一年省出365元来捐款。2008年汶川地震后,她开始每天多省1元,一年又多省出365元来捐款。年年如此。

    刘虹美把这些凡人善举形容为“微光”,即便自身力量微小,仍想尽力照亮别人。

    今年44岁的周峰每个月都会到爱心窗口捐款,已经坚持了近20年。第一次来到爱心窗口时,他在闸北经营一家面馆,看到爱心窗口的新闻,就来捐了30元。

    此后每个月他都会来捐款,从最开始的每月捐30元,到后来每月捐100元,遇到大灾大难还会多捐100元。疫情3年,周峰的面馆因为生意不好关了门,他也失去了固定收入,生活变得拮据起来,他的捐款却从未间断,直到今天。

    此外,周峰还坚持无偿献血。去年4月,他签下了捐献同意书,去世后捐献自己的眼角膜。

    (2024 年 2月 18 日《解放日报》)

    1. (1) 请分别概括文中上海平凡人的善举,在下面横线上填上恰当的短语。

      王根娣和金玉英结伴为甘肃地震捐款→①→②→周峰每月都来爱心窗口捐款,即使生意关门也不间断

    2. (2) 根据文章内容,概括金玉英虽然家庭负担很重却捐献爱心的原因。
    3. (3) 文章写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员工刘虹美有什么作用?
    4. (4) 读了本文,你对公益和慈善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