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4高一下·普洱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甲翁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吾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翁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节选自佚名《二翁登泰山》)

    材料二: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盘曲上登,将四十里,经名迹尤著者十数,皆纵览徘徊始去。越南天门,折而东行,有碧霞宫、东岳庙。又北上为岱顶,即天柱峰也。方余未至南天门时,级道陡耸,巍矗天半。仰睎岩隙,白云孤翱。历阶可升,不知所极。俯视则一线危磴,窈深莫测,目眩神骇,趑趄却顾。屏息释虑,鼓勇复前。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

    是夕宿碧霞宫。四更后趋岱顶东之日观峰,候日出。风雨骤至,寒甚,良久雨止。极东红光一缕,横亘凝云之下。俄而璀璨耀目,日轮晃漾,若自地面涌出。体不甚圆,色正赤,可逼视。其上明霞五色,如数百匹锦。视女墙,日甚微,忽又不见。

    (节选自薛福成《登泰山记》)

    材料三: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1. (1)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差矣A曩者B愚公C年且九十D而移山E今吾辈F方逾G六旬H何老I之有!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绝,在文中是“横渡”的意思,与《劝学》“而绝江河”中的“绝”意思相同。 B . 四更,又称“四鼓”,旧时把一夜分为五更(五鼓),四更在丑时,是指凌晨一时至三时。 C . 顾,在文中是“回头”的意思,与成语“三顾茅庐”“奋不顾身”的“顾”意思不同。 D . 景,在文中是“日光”的意思,与《岳阳楼记》中“至若春和景明”的“景”意思不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记叙了二翁登泰山的经过,二翁老当益壮,不畏困难,积极进取,充分证明了“有志者,事竟成”的人生哲理。 B . 材料二中作者来到南天门,向上看石阶山道巍然直入云天,向下看石阶险峻如线、深不见底,使人产生进退两难之感。 C . 材料二描写到泰山观日出,与姚鼐《登泰山记》中的写法类似,也是按时间顺序写日出的过程,也运用了正侧面结合及比喻的手法。 D . 材料三姚鼐登上泰山山顶后,俯视山下景观,山水城郭甚是美丽,令人感受到身处险峰更能欣赏到无限风光的哲理。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

      ②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5. (5) 材料二、三都描写了登山的过程,二者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