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4高一下·北海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启啊高启

    吴金良

    高启啊高启,你呼朋引伴品茶饮酒看花赏月,过你的逍遥日子多好。写什么诗、作什么文啊!

    高启临死前,无数次冒出这个念头。瞥一眼高踞端坐主宰他命运的那个人,他想陈情认罪,恳请给他一条活路,保证以后只管斗鸡、走狗、放风筝,做一个不问世事、不恤民瘼的傻子。反正我家境富足,可以不食君禄,也不用土里刨食,少说能活七十岁。可是他说不出,做不到。文人傲骨,不能低头,死何足惜!

    如果时光倒流,或者给高启再活一次的机会,他肯定不读书。因为他记性太好,基本过目成诵。

    可惜他读了书,还位列“明初诗文三大家”,又是什么“吴中四杰”“明初四杰”之一。人怕出名猪怕壮啊!文才显,招祸灾,果然不虚。恃才傲物的高启,遇上小肚鸡肠的朱重八,没个好儿。这个叫花子出身的皇帝老儿给高启找了两份差事:参与撰修《元史》,官拜翰林院编修;再就是教皇子们读书。

    这下毁了,入深宫、蹈宦海,按下了“死亡键”。

    要命的是他还不那么清白,十六岁就被张士诚聘为幕僚,混了七年才辞官回乡。在朱皇帝眼里,这属于“事伪”。历史污点,早给记录在案了。

    才华高逸、学问渊博,都挡不住死神的脚步。

    三年修完《元史》,龙颜大悦,要提拔提拔他,正七品连蹿带蹦到正三品,官授户部右侍郎。而这年高启才三十四岁,了得!可高启无心仕途,谦称年轻学浅,当不起如此高位,坚辞。

    朱皇帝尴尬了,龙颜倒是没变色,可是肚里长了牙——你小子不识抬举!

    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自卑、敏感、多疑导致小心眼的朱皇帝盯上了高启。高启退隐山林,西席授课,东篱赏菊,接茬儿舞文弄墨。架不住被盯上了,写首小诗,也被怀恨在心:你敢讽刺朕!

    高启虽然出身富户,但他对农耕生活很是热爱。辞官后赋闲在家,他将牧童与牛联想在一起作了首诗,名曰《牧牛词》,前面部分主要描写牧童与牛相依相伴的情形,最后两句直抒胸臆:“长年牧牛百不忧,但恐输租卖我牛。”高启用牧童的口吻,揭露了明朝沉重的苛捐杂税。朱元璋嗜杀成瘾,他对于帮他打天下的功臣都没有心慈手软,怎能对这些不听话的文人网开一面呢?

    得,这又记了一笔。

    洪武五年,魏观出任苏州知府。主政京辅(国都及其附近地区)重地,足见老朱信任。魏观履新,兢兢业业。明教化、正风俗、建学舍、除苛政,深得百姓拥戴。以至朱皇帝要升他的官,调他到四川工作,苏州百姓竟全力挽留。老朱一高兴,行,不调你了,再接再厉吧。

    魏观自然也高兴,一高兴就忘了“得意不可忘形”的古训,为了省钱,决定在当年张士诚的宫址上改修府治。修好了,还延请高启作了一篇《郡治上梁文》。高启一时技痒,不虑其他,欣然挥就美文。

    魏观老儿也是昏了头,你在哪儿修知府衙门不行,非要沾边张士诚?这可就触了朱皇帝的逆鳞,没得活了。须知朱重八当年造反的时候,和张士诚是死对头啊。张士诚早已归天,成了真正的“死”对头。可魏观政绩太好,就有了个活着的死对头苏州指挥使蔡本。这个“活死对头”嫉贤妒能,上书挑拨,说魏观在张逆旧宫遗址上翻建办公楼,明摆着有不臣之心。

    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魏观遭谮,朱皇帝启动了“小心眼模式”,一怒之下要了魏观的老命——腰斩。

    杀了魏观,余怒未消。查知高启还为这个新知府衙门作过一篇《上梁文》。老朱正没好气呢,闻听这里边还有高启的事儿,小心眼儿的涟漪一圈一圈又来了:让你小子当官你不干,给逆臣魏观写马屁文章倒挺积极!还有啊,你给他张士诚还效力七年呢,凭啥给朕干了三年就撂挑子呢?分明看不起老朱啊!再一查,《上梁文》中还有“龙盘虎踞”四个字,这下不但触了逆鳞,还捋了龙须——别人是龙是虎,那老朱我算什么?这是要谋反的节奏啊!一时旧恨新仇奔来涌去,小心眼儿的涟漪变成滔天巨浪。没二话,连坐,也是腰斩!

    腰斩可不是玩的,就是拦腰一刀,把大活人斩成两段。对待高启,斩成两段还不解气,老朱以九五之尊亲自监斩,把个大活人高启生生斩为八段。

    高启冤啊,写了篇文章而已,至于这样吗!斩下第一刀,高启气犹未绝,挣扎着蘸血写了三个大字:惨、惨、惨!

    是够惨的!对待一介书生,有多大的仇啊!腰斩又不是割韭菜,后悔都来不及,杀了人家干吗呢?

    老朱杀魏观,不过一时之怒,后来还特批厚葬略表悔意。可他杀了高启,一点儿也没后悔。也是啊,朱皇帝为了自家的万年基业,杀人无数,一个高启算什么。

    可朱重八朱老鬼恐怕没想到,明朝垂二百七十六年亡!万年基业的春秋大梦成了笑话,笑醒了高启的冤魂:活该!这是你惨无人道的报应!

    高启大才,三十八岁殁。若是天假以年,焉知他不能与李、杜、苏、辛齐名?

    高启之死,冤哉枉也。后世文人莫不扼腕,因为高启确实是旷世高才。伟人毛泽东对高启其人也赞佩不已,干脆称他为“明朝最伟大的诗人”。

    明朝最伟大的诗人被剁成八段。文人生不逢时,命运何其惨也!除了高启自己血书“惨、惨、惨”之外,还用得着张可久那句名言:读书人一声长叹。

    (有删改)

    【注】①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张士诚据吴称王。淮南行省参知政事饶介守吴中,礼贤下士,闻高启才名,多次派人邀请,延为上宾,招为幕僚。座上都是巨儒硕卿,时高启年仅16岁。他厌恶官场,23岁那年借故离开。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标题“高启啊高启”意蕴丰富,作者百感交集,似有千言万语要对元末明初的高启倾诉。 B . 小说中高启“官拜翰林院编修”“历史污点,早给记录在案了”说明朱元璋重用高启是真,对其心怀芥蒂亦是真。 C . 小说的作者评价高启是“明初诗文三大家”“明朝最伟大的诗人”,表现出他对高启的景仰。 D . 小说中画横线的两处“涟漪一圈一圈又来了”“涟漪变成滔天巨浪”运用比喻体现朱元璋内心情感的变化。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总体上采用顺叙,以朱元璋与高启的矛盾纠葛为线索展开叙事:高启被征入仕、坚拒重用、写“反诗”、被杀,中间插叙魏观被杀一事。 B . 小说最后几段多处使用对比:如高启才之高与死之惨、朱元璋万年基业梦与明王朝有限寿命,抒写惋惜、愤怒与嘲讽之意。 C . 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事,尽管行文中第一、二、三人称均使用到,但真正的叙事人始终置身故事之外,仿佛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D . 小说的语言表达颇具特色:简笔时,独词成句,独句成段;用繁笔,汩汩滔滔,势难遏止。通俗处一如口语,典雅处词工句丽,雅俗有致。
    3. (3) 历史题材的小说塑造人物形象,除了细致入微的人物描写外,尚须紧扣“历史”做文章。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紧扣历史塑造出朱元璋这一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的。
    4. (4) 鲁迅先生认为: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作家周国平说:“悲剧使人崇高。”假如班级要举行“美文推介会”,请你准确理解鲁迅、周国平关于悲剧的论断,结合小说中高启的人生遭遇,以“闪光的悲剧”为关键词,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推介文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