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4高一下·北海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欲知国之隆替,时之盛衰,察其任臣而已。非常之才,不常有,龊龊廉谨,足以从政矣。其次,愚鲁朴鄙之人,亦不害国。唯异于人者,可以惧矣。何者?陈侯郭绍,以兴侮楚之怒;伯阳任公孙,以成谋社之梦。屠黍称:“国之兴也,天遗之以贤人;国之衰也,天与之以乱人。”是也。然此人将至,必有异物,为此先兆。故远君子,近小人,污泽所以兴刺也。鶢鶋止于鲁郊,下展禽之故也;鹈鹕集于魏沼,不用管宁之应也。是以鸲鹆来而师乙叹,鵩鸟至而贾生惧,戴鹪巢而张臻悲。微禽尚能为害,况异于此者!昔殷宗惧而修德,以消雉之变;魏明乐以酣身,不免鹰扬之恨,可以儆戒哉!

    (节选自李德裕《任臣论》)

    材料二:

    凡治人者何?曰:“非五谷无以充腹,非丝麻无以盖形,故充腹有粒,盖形有缕,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夫无雕文刻镂之事,女无绣饰纂组之作。木器液,金器腥,圣人饮于土,食于土,故埏埴以为器,天下无费。”

    今也,金木之性不寒而衣绣饰马牛之性食草饮水而给菽粟是治失其本宜设之制也。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今短褐不蔽形,糟糠不充腹,失其治也。古者土无肥瘠,人无勤惰,古人何得而今人何失邪?耕有不终亩,织有日断机,而奈何寒饥?盖古治之行,今治之止也。

    夫谓治者,使民无私也。民无私则天下为一家,而无私耕私织,共寒其寒,共饥其饥。故如有子十人,不加一饭,有子一人,不损一饭,焉有喧呼耽酒,以败善类乎?民有轻佻,则欲心兴,争夺之患起矣。横生于一夫,则民私饭有储食,私用有储财。民一犯禁,而拘以刑治,乌在其为人上也?

    (节选自《尉缭子·治本第十一》)

    【注】①龊龊:指谨小慎微貌。②污泽:水鸟名,指鹈鹕。③鶢鶋:海鸟名。④师乙:鲁国人,精于音律。

    1. (1)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金木之A性不寒而衣B绣饰C马牛之性D食草饮水而给菽粟E是治F失其本G宜设之H制也。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固,指本来,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中的“固”词义不同。 B . 受,指任用,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中的“受”词义相同。 C . 知,指知道,与《庖丁解牛》中“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中的“知”词义不同。 D . 短褐,又称短褐、短打、竖褐,古代贫苦人穿的竖裁的粗布短衣,省料而方便劳作。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运用引用论证,使得说明道理时更具说服力;材料二则运用假设论证和对比论证,把文章的观点论述得更加明确。 B . 材料二中,作者分析了现在百姓衣不遮体的原因,提出了春、夏、秋、冬男子到田里耕种庄稼、女子在家里染织布帛的主张,论述深刻。 C . 材料一作者认为,世上特别有才能的人本来就少,那些谨小慎微、廉洁的人就足够参与政事;人们应从魏明帝修养德行和殷宗纵情享受中吸取教训。 D . 材料二中,作者提出了“使民无私”的一些办法,如不要把粮食储藏起来自己吃,不要把财物储藏起来自己用,对待犯错的民众要宽容等。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国之兴也,天遗之以贤人;国之衰也,天与之以乱人。

      ②民无私则天下为一家,而无私耕私织,共寒其寒,共饥其饥。

    5. (5) 两则材料中,都把国家治理当作中心话题,请分别概括两则材料的侧重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