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4高二下·南宁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贞观五年,诏百官言得失。常何,武人,不涉学,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太宗怪问何,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客,忠孝人也。”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及谒见,与语,帝大悦,诏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帝以何得人,赐帛三百匹。

    (节选自《新唐书·马周传》)

    材料二:

    贞观十五年,太宗问魏征曰:“比来朝臣都不论事,何也?”征对曰:“陛下虚心采纳,诚宜有言者。然古人云:‘未信而谏,则以为谤己;信而不谏,则谓之尸禄。’但人之才器各有不同:懦弱之人,怀忠直而不能言;疏远之人,恐不信而不得言;怀禄之人虑不便身而不敢言所以相与缄默俯仰过日。”太宗曰:“诚如卿言。朕每思之:人臣欲谏,辄惧死亡之祸,与夫赴鼎镬①、冒白刃,亦何异哉?故忠贞之臣,非不欲竭诚。竭诚者,乃是极难。所以禹拜昌言②,岂不为此也!朕今开怀抱,纳谏诤。卿等无劳怖惧,遂不极言。”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求谏》)

    材料三: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人云:‘君犹器也,人犹水也,方圆在于器,不在于水。’故尧、舜率天下以仁,而人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人从之。下之所行,皆从上之所好。至如梁武帝父子志尚浮华,惟好释氏、老氏之教。武帝末年,频幸同泰寺,亲讲佛经,百寮皆大冠高履,乘车扈从,终日谈论苦空③,未尝以军国典章为意。及侯景率兵向阙,尚书郎已下,多不解乘马,狼狈步走,死者相继于道路。武帝及简文卒被侯景幽逼而死。孝元帝在江陵,为万纽于谨④所围,帝犹讲《老子》不辍,百寮皆戎服以听。俄而城陷,君臣俱被囚絷。庾信亦叹其如此,及作《哀江南赋》,乃云:‘宰衡以干戈为儿戏,缙绅以清谈为庙略。’此事亦足为鉴戒。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

    (节选自《贞观政要·慎所好》)

    【注】①鼎镬:古代的酷刑,用鼎镬烹人。②昌言:正当的言论;有价值的话。③苦空:指佛教教义。④万纽于谨:人名。

    1. (1)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怀禄A之人B虑不C便身D而不E敢言F所以G相与H缄默I俯仰H过日。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趣,通“促”,催促、敦促;与《兰亭集序》中“趣舍万殊”的“趣”意思不同。 B . 称职,指德才和职位相称。由“忠孝人”“拜监察御史”可知,马周德才兼备。 C . 诚,确实,与《屈原列传》“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中的“诚”意思相同。 D . 步走,指步行逃跑,与《鸿门宴》“持剑盾步走”中的“步走”意思相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没什么学问的武将常何谈论朝政得失都切中时务,太宗感到奇怪,常何便向其介绍了家中门客马周。 B . 唐太宗对马周求贤若渴,与马周交谈后非常高兴,让他入值门下省;后来还奖赏了举荐马周的常何。 C . 对于唐太宗的疑惑,魏征的解释是,大臣的才能气度各有不同,他们出于各种顾虑而不敢进言。 D . 梁武帝父子因沉溺佛教、《老子》而误国,武帝多次前往各大寺庙亲讲佛经,孝元帝被包围时还在讲《老子》。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朕今开怀抱,纳谏诤。卿等无劳怖惧,遂不极言。

      ②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

    5. (5) 《贞观政要·慎所好》中含有对君主应“慎所好”的告诫,告诫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