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学语文 /
  • 1. (2024五上·贵阳期末) 普普通通的贵州人,在家乡的建设中,以不平凡的行动,竖起了不朽的精神丰碑,建立了崇高的精神家园。被中央宣传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的黄大发,就是这样一位贵州人。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黄大发的故事

    1935年,黄大发出生在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草王坝村。草王坝海拔1250米,山高岩陡,雨水落地就顺着空洞和石头缝流走,汇在一尺见方的洼地,村民用石板把这金贵源围砌保护起来。接满一挑水往往需要等上一个多小时,为了吃水,全村男女老少不分昼夜守在“井”口排队挑水。

    1958年,黄大发23岁,被推选为草王坝大队大队长,他立志要为草王坝引来水、修通路、接通电。20世纪60年代起,在他的带领下,村民们攀岩走壁,用钢钎缆、用铁锤砸,但由于技术落后,耗时10多年引水工程也没修成。黄大发不前服输。1989年,年过半百的他到附近水利站,一边帮工一边学习水利知识。一听说哪里有在建的水库沟渠工程,就赶紧背着干粮前去取经。只有小学文化的黄大发,在3年的学习中系统地参加了诸如工程如何测量、用料如何夯实等水利知识培训,对分流渠、导洪沟的常识也有了系统了解。1992年春,黄大发带领200多名村民奔赴工地,引水工程再次动工。按照工程设计,水渠的路线要经过一段500多米长的悬崖,名叫“擦耳岩”,距离崖底有300多米的高差。如何在这面绝壁上凿出一道高50公分、宽60公分的水渠,是摆在所有人眼前的难题。稍有不慎就会掉下山崖,村里不少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有些发怵。黄大发那时已经58岁,没多犹豫,他带头在腰间绑上绳子,吊在崖壁上测量。总共500多米的绝壁一点点挪过去,每次至少要做50多处施工标记。单是这项悬崖测量工作,就持续了半年时间。1995年,一条总长9400米,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悬崖的“生命渠”全线贯通,草王坝彻底告别了“滴水贵如油”的历史。这条水渠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大发渠”。

    通水后,黄大发马不停蹄实施“坡改梯”,村里的稻田种植面积从240亩增加到720亩,老乡们从此不再为吃饭发愁。随后他又带领村民修通4公里的通村公路,让村里通了电、建起了学校。

    1. (1) 梳理黄大发修建水渠的经过,完成下面的表格。

      时间

      事件

      20世纪60年代

      带领村民修渠,技术落后导致失败

    2. (2) 材料中画线句子中“生命渠”一词说明;水渠被称作“大发渠”则表现了
    3. (3) 黄大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结合材料内容,把你的想法写在横线上。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