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3七上·余江期中)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①电视剧《火红年华》两度在央视播出,让全国观众领略了“三线精神”诞生地――四川攀枝花的“根”与“魂”。这部剧的拍摄地大多选址于攀枝花市西区,剧中充满年代感的红砖房、蜿蜒曲折的背水小道,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②在“备荒备战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三线建设”①时期,西区是攀枝花开发建设的先行者和能源基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西区兴建起攀枝花市第一座厂矿,开办起该市第一家商场,遗留了大量的“三线”工业遗存,创造了一个个工业奇迹。

        ③遗产是宝贵的。近年来,攀枝花市西区通过对“三线”建设遗产保护“借力”,逐渐让“三线”遗产有了新的定义,并转变成为资源。

        ④据攀枝花市西区文旅产业发展中心主任介绍,依托攀枝花“三线”建设干部学院西区分院,西区先后打造了“习风园”“初心园”和宝鼎陵园等“三线”教育基地,基地创新推出集理论教学、访谈教学、体验教学于一体的“三线”教育培训课程,开设“苏铁讲堂”,推出“访谈式教学党性教育”培训模式。精心打造出“背水小道”VR体验式教学项目,开辟“三线建设实景公园”“三线建设体验基地”“三线事迹现场教育”等特色教学线路。随着“三线”研学旅游线路日趋成熟,西区成功与三家旅行社开展合作,签订了“三线”研学旅游项目合作协议

     (摘编自《四川日报》2022年4月11日,有删改)

        注:①“三线建设”是指20世纪60-70年代中国以加强国防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是国防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增强我国国防实力、改善生产力布局、以及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做出了极大贡献

    【材料二】

     (以上图示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红色旅游消费大数据报告(2021)》整理)

    【材料三】

    《2021红色旅游大数据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红色旅游的游客结构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从数据来看,红色旅游游客的平均年龄为28岁,年轻化趋势越发明显,各个年龄段游客都可以通过红色旅游找到自己需要的旅行体验。50岁以上老年人偏向以跟团游形式重走红色景点,“红色景点+山水名胜/人文景区”组成的线路产品最受他们青睐。而从年轻游客偏好来看,他们更热爱以自由行方式打卡城市红色景点。例如在长沙,“白天橘子洲,晚上文和友”成为许多年轻游客的“标配”行程。亲子家庭最喜欢的是逛红色旅游区目的地。纪念馆、名人故居、烈士陵园、革命遗址遗迹等红色文化景区景点都逐渐成为家长们“寓教于游”的红色课堂。除此之外,红色研学游也受到越来越多亲子家庭游客欢迎,“广州5天4晚”游学之旅,包含广州起义纪念馆、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等红色景点参观,带孩子们参与历史海报制作,进入军营体验生活。通过研学之路,孩子们从小树立爱国情怀,感受红色文化。

     (摘编自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文字有删改)

    1. (1) 对材料二的图示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2021年, 以80后、90后为代表的群体赴国内红色旅游目的地的人数占比过半。 B . 2021年, 喜欢和朋友同学、家人孩子一起踏上红色之旅的旅行者占六成以上。 C . 部分旅行者喜欢一个人旅游的自由自在,近年来独行游客的比例已超过情侣。 D . 2019年至2021年间,2-3天的“红色旅游”是最受游客们欢迎的旅游方式。
    2. (2) 根据选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借力“三线建设”资源,推动做强“三线建设”文化品牌,推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攀枝花市西区“三线建设”红色文旅特色日渐凸显。 B . 旅行方式呈多样化,老年人都跟团、年轻人爱打卡、亲子家庭寓教于游,各个年龄段的游客都可以通过红色旅游找到自己需要的旅行体验。 C . 红色旅游作为精神文化消费的重要方式,年轻人愿意去红色景点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这实则是一种民族自豪感和中国文化自信的彰显。 D . 红色旅游融合发展渐成常态,旅游目的地和景区在形式上需要不断创新,可以借用文化、科技、教育等元素为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助力。
    3. (3) 地震后,德阳各区都有特殊党费援建的学校。为特殊党费援建学校的红色文旅方案提出的最具可操作性的建议是(  )
      A . 让“特殊党费援建学校”产生新的定义,并转变成为文旅资源。 B . 打造“特殊党费援建学校”教育基地,推出地震相关知识教育培训课程。 C . 根据不同年龄段人们的旅游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旅游项目。 D . 借用文化、科技、教育等元素为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助力。
    4. (4) 从三则材料看,说说材料一提到的四川攀枝花的“根”与“魂”分别指什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