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3七上·余江期末)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写字的老人

    邓建华

    ①广场地面的砖很周正,拼在一起,像一幅巨大的字帖。

    ②华灯初上时,有个驼背老人,手提装有清水的旧油漆桶,肩扛一米长的毛笔来了。

    ③驼背老人不管别人怎么看他,只要天晴,他准时来。摆好水桶,硕大的笔头蘸上清水,就提笔开始写字,工工整整将字写在方格的地面砖上。欧体,飘逸、洒脱。书《满江红》,或《登鹳雀楼》。大热天,他常常穿一条西装裤,一件背心,一口气写上百字,也不见他歇,甚至不喝一口水。清水写的字,让有些呆滞的广场充满韵味。

    ④有人散步,匆匆走过广场,陡然发现地面上遒劲有力的字,便收住脚步,围着字细看一番,“啧啧啧”赞叹不已。有几个半大不小的孩子,止不住加速度的轮滑,碾压过老人的“作品”,也不见他抬头喝止。他还是那样从从容容地写,腰不痛手不酸的样子,着实叫人惊叹。等到广场舞大妈们开始张罗着,将音响设备推过来,驼背老人才开始收拾自己的笔“墨”。他将六七斤重的笔在桶里反反复复淘洗,将笔锋上每一根不服帖的白毛扯拉得顺顺溜溜,再将有些脏的剩水,提到不远处的金桂树下,小心浇灌。我一直觉得这棵树与别的树不同。如果说那排树是一个班的学生,这棵树就带点它们中的“学霸”那种骄傲样子,是喝多了那些“墨”水吗?有段时间天气不错,驼背老人天天来,我也就天天去到广场溜一圈。

    ⑤有人问:“您收不收徒弟啊?这么好的本事。”老人偶尔搭腔,说:“哪天没饭吃了,可能会!”

    ⑥听说了有这么个老人,书法家协会的人也寻了过来。来的人看着老人写了十几分钟字,面带羞愧,小心翼翼地说:“如果请您加入我们书法协会,您老愿意不?”老人头也不抬,瓮声瓮气地说:哪天没事干了,可能会的!

    驼背老人这点儿怪脾气 , 彻底调动了我的好奇心。我想要读懂他。他是谁?天天这么练,他要干什么?

    ⑧许多人围着他转,他还是一声不响,提笔写字,不关心所有的疑问和好奇。

    ⑨这天,天有点闷热,他每每写到第三行字,第一行就已干了,所以总只能见到两行字,伴着他缓缓前行。倘若此刻有一个航拍器拍下这场景,老人就像一只慢慢蠕动的蜗牛,爬行在日复一日的轨迹上。

    ⑩我忍不住说:“要能写在纸上,多帅!”老人说:“有天到了那步田地,可能会的!”

    ⑪我不理解“那步田地”是哪步,就说:“毕竟啊,写在地上的清水字,一瞬就不见了!”

    ⑫老人将笔蘸满清水,写完“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几个字,才接过我的话说:“是吗?那刻在石头上的字,也只一瞬就不见了。”

    ⑬我看着那几个字,转眼就风干了,不知怎么回答他。

    ⑭老人见我没再说什么,就笑道:“我没有在写字啊,你没有看见我只是在扫地吗?”他照例在他该收场时,洗笔、拨锋、泼水、扛笔、提桶而去。我很纳闷。扫地?

    ⑮后来在一个小区的传达室,我碰见他,只是,他没提笔,而是提一杆不太利索的竹扫帚,在认真地打扫外来车辆粘带进来的纸屑,那一丝不苟的神态,很熟悉。

    ⑯我迎上去,说:“您好啊,您在这里扫地?”老人头都没有抬,有一句话却有力地蹦出来:“扫地?你没见我在写字吗?”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围绕着“写字”展开叙写,写了老人写字、有人问“字”、老人“释字”等情节。 B . 第③段中“韵味”一词,表现了老人飘逸洒脱的字给呆滞的广场所增添的文化味道。 C . 第④段写散步人的啧啧赞叹,从侧面刻画了写字老人在广场上练字的认真、从容。 D . 小说以小见大,语言朴实,耐人寻味,目的在于引发读者对书法的思考。
    2. (2)  联系上下文,下列不属于第⑦段提到的老人的“怪脾气”的一项是(   )
      A . 路人碾压老人“作品”,他不喝止 B . 有人向老人拜师学艺,他不收 C . 书法协会请老人入会,他直接拒绝 D . 他在地上写字,却不愿在纸上写
    3. (3)  “我”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 (4) 从下列两题中任选一题,根据要求赏析句子。

      ①老人头也不抬,瓮声瓮气地说:“哪天没事干了,可能会的!”(从人物描写角度)

      ②倘若此刻有一个航拍器拍下这场景,老人就像一只慢慢蠕动的蜗牛,爬行在日复一日的轨迹上。(从修辞角度)

    5. (5)  毕淑敏认为,在精神上,人应该有三间小屋,其中一间用来“安放我们自身”,即要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小明读完小说后认为,写字的老人就有这样一间精神小屋。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