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 下几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放鹤亭记
苏轼
①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②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bēi)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③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挹山人而告之 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 未可与易也。 《易》 曰:‘鸣鹤在阴,其 子和之。 ’《诗》 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盖其为物,清远闲放, 超然 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 宜若有益 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 ,卫武公作《抑戒》 ,以为 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 君, 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④山人欣然而笑曰: “有是哉! ”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 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 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 矫然而复击。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馀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释词)傃(sù) :向 ,向着,沿着。挹(yì) :通“揖”,作揖。陂(bēi):水田。 狎(xié) :亲近。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②佁然不动
③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④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①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②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