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4高二下·宣城期末)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影子说”是揭示《红楼梦》人物设置和结构建构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法。前人有关“影子说”的论述涉及许多方面,有关乎人物的,有关乎事件的,也有关乎小说题旨的。甲戌本脂评“晴有林风,袭乃钗副”的概括,最早揭出了《红楼梦》人物设置的这一特点。影映关系中的人物被称作“影身人物”,即指文本中拥有相似特质、具有互相映照作用之人物,人物间的联系包含外貌、性情、身世、命运等方面。

    还有一些评论与人物或事件的结局有关。《红楼梦》第二十三回王希廉评:“花冢埋花,虽是雅事.却是黛玉结果影子。”第四十九回评:“第三首《月诗》固好,然‘一片砧声’‘五更残月’及‘秋江独夜’‘团不永’等句,不但为香菱结果影子,且是黛玉、宝钗小照。”姚燮在第五十九回也有类似评论:“从莺儿口中写出宝钗平日不爱花艳光景,与前贾母到宝钗房中嫌其太喜素净,一同闲中点缀,为后来宝钗守寡作影子。”七十四回陈其泰评:“袭人留房,而知薛婚之已定,晴雯被逐而知黛玉之必死。如镜照影,若离若合。”这些有关“影子”的评论是就事情的相似性而言的。若以“人影”概括人与人的相互影映的话,那么这些即可谓之“事影”。另外一类是关乎小说题旨的。第一回王希廉评:“《跛足道人歌》及甄士隐注解是一部《红楼梦》影子。”此可谓之“题旨影”。

    “影子说”的内涵颇为复杂,以上这些只是粗略分类。无论“人影”“事影”“题旨影”,都与叙事结构有关。《红楼梦》围绕着宝黛钗几位核心人物设置的众多互为形影的影身形象,共同构成了小说颇具规模的叙事结构。

    (摘编自王富鹏《论<红楼梦>影子人物体系的建构与小说叙事结构的形成》)

    材料二:

    小说中的“影子人物”又称“镜像人物”,是指小说家有意设置的互相映衬的人物形象,是东西方文学共有的现象。该提法最常见于红学研究,涂瀛在《<红楼梦>问答》中说:“袭人,宝钗之影子也。写袭人,所以写宝钗也。”“晴雯,黛玉之影子也。写晴雯,所以写黛玉也。”贾宝玉也有影子人物,脂批第二回云:“甄家之宝玉乃上半部不写者,故此处极力表明,以遥照贾家之宝玉。”

    “影子人物”的形成原因,学界基本有两种观点。

    其一,从对偶美学的角度阐释。浦安迪在《中国叙事学》中提出叙事受阴阳互补思维的影响,对偶结构不仅是古典诗文的中心原则,也渗透在结构较松散的小说戏曲中。他把鲁莽的李逵和伪善的宋江称为互相影射的“成对人物”:他们彼此赏识又互相抗衡。沿着这一思路,田晓菲将《金瓶梅》中的白玉莲称为潘金莲的对偶,在命名、肤色、遭际等方面揭示了一人的若即若离、相反相成。

    其二,借弗洛伊德的自恋理论分析小说中的女性影子人物。刘纪蕙在《女性的复制:男性作家笔下二元化的象征符号》一书中指出,弗洛伊德认为恋爱多是一种自恋式的、对理想自我的追求,“自我”是大众认可的、男性追求的某些特质,当个体的取舍面临矛盾,男性的自我概念就有了分裂倾向。美国学者罗杰士总结了影子人物的两种产生方式:其一为“重叠复制”,即数个形体重复呈现同一个概念;其二为“分割复制”,即同一个整体由两个对立的部分呈现,如灵与肉,情与理。

    李渔家庭婚恋小说常出现一夫二妻的三角模式。有研究者把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双姝模式”分为“一男二女”和“双妹对比”两种范式,前者主要叙述二女围绕一夫展开行动,其原型是舜与娥皇、女英的神话故事;后者强调二女之间性格、身份、才学的高下区别,其文学渊源可追溯到谢道韫与张彤云的二元文化意象。

    事实上,后世小说中这两种范式多有重叠,李渔的作品也不例外,即共事一去的两位女性人物可能是相反相成的关系。李渔创造力最旺盛的阶段,也是才子佳人小说大行其道的时代,然而李渔总有一些独出心裁的设计,让他的作品与众不同。

    李渔的第一款杀手锏,是影子手法的“加倍使用”,即不只设置一对影子人物,还连续制造多个巧合,运用对偶思维敷演成一篇小说。

    李渔的第二款杀手锏.则是将聚光灯打在一个形象之上,让原本不起眼的侍女占据关键地位。如《拂云楼》中,丫环能红的智慧被大写特写,能红与小姐之间的微妙关系,成为情节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双美形象在李渔小说中反复出现,应与李渔妻妾成群的现实生活、热衷享乐的人生态度有关。“齐人之福”是多少封建士大夫求之不得的“理想人生”.这深受晚明放诞风潮之浸染。李渔拟话本小说中的影子手法其不足也很明显,一来思想深度上还欠火候;二来从叙事的角度看、人工斧凿的痕迹较重,限制了对人物厚度的挖掘.令读者难有《金瓶梅》《红楼梦》那样悠长的回味。

    (摘编自殷富华《机巧还是机械?——论李渔小小说中的影子人物》)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以影子美学为抓手,深入剖析文本相关现象,有助于引领读者对小说复杂的叙事格局形成更加深入的认知。
      B . 材料二从美学和心理学两个方面对影子人物成因进行分析,显示出宽广的学术视野和灵活的跨领域研究眼光。
      C . “影子说”的创作方法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作家,也催生了西方类似叙事模式的建构和相关文学评论的萌芽。
      D . 两则材料分别提及脂批和涂瀛关于“影子说”的观点,对影身人物的相似特质和映照作用的理解并非完全相同。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水浒传》中杨志卖刀与林冲买刀是两个相似的事件,它们之间形成了“事影”,预示了两
      人之后会走上相同的命运道路、
      B . “影子说”的提出者认为,小说家设置“影子人物”是为了展现对偶美学,以及通过自恋理
      论分析女性影子人物。
      C . 材料二认为李渔在创作中独特地运用了影子手法,其作品中双美形象的反复出现,反映了他对封建道德的批判态度。
      D . 材料二通过比较《红楼梦》和李渔小说的影子人物,认为李渔小说中的影子手法虽独特,但其作品思想深度不及《红楼梦》。
    3. (3) 下列关于《红楼梦》的评价,最不适合你为论据来支持材料一“事影”理论的一项是( )
      A . 第二十二回王希廉评:“宝钗生日宴上,所点之戏《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其情节暗合宝钗日后守寡的孤寂与无奈。”
      B . 第十三回涂瀛评:“秦可卿之死,虽为单独一事,却隐隐透露出贾府日后衰败的征兆。其病重之时所托之梦,更是贾府未来命运之影子。”
      C . 解盦居士《石头臆说》中说:“此书专为灵河岸上之谪仙林颦卿一人而作。微特晴雯为颦颦小影,即香菱、龄官、柳五儿,亦无非为颦颦写照。”
      D . 第十四回脂砚斋评:“《红楼梦》中,元春省亲一事,虽为盛大之典,却隐含着贾府日后衰败的伏笔。”
    4. (4) 两则材料都提到了《红楼梦》的“影子说”,请说说它们阐述时侧重点有何不同,并指出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 
    5. (5) 《水浒传》塑造了一百单八将形象,他们的性格既有相似之处,又各具特点,这充分展现了“影子说”蕴含的对偶美学意义。请结合材料二相关论述对《水浒传》中影子人物的异同作
      简要分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